见薛大臂鹰作

寒楚十二月,苍鹰八九毛。寄言燕雀莫相啅,自有云霄万里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见薛大臂鹰作》是唐代诗人高适所作。这首诗通过描绘苍鹰之形和神,表达了一种不畏艰险、追求高远境界的精神。下面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高适(704年—765年),字达夫(或作仲武),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他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作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高适的诗笔力雄健且气势奔放,洋溢着奋发进取的盛唐时代精神。他的诗作多反映边塞生活,表达了对边防将士的深情厚意,以及壮志未酬的豪情壮志。
  2. 诗歌原文:寒楚十二月,苍鹰八九毛。寄言燕雀莫相啅,自有云霄万里高。
  3. 诗歌内容分析:《见薛大臂鹰作》这首诗前两句画苍鹰之形,后两句刻苍鹰之神。全诗借咏物以言志,短小精悍,声情激越。诗中“寒楚十二月”表明了时间是在寒冷且漫长的十二月,而“八九毛”则形象地描述了苍鹰剪去尖利的翅膀羽毛后的样子。接下来的“寄言燕雀莫相啅”意味着告诉那些小鸟不要打扰,而“自有云霄万里高”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飞翔的向往和对广阔天地的向往。

《见薛大臂鹰作》不仅是一首艺术精湛的诗歌,还是一个富有哲理和深意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边塞诗的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能感受到诗人对自由和理想的不懈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