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崔二有别

大国多任士,明时遗此人。
颐颔尚丰盈,毛骨未合迍。
逸足望千里,商歌悲四邻。
谁谓多才富,却令家道贫。
秋风吹别马,携手更伤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遇崔二有别》是唐代著名诗人高适的作品,体现了高适对人生和现实的深刻思考。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背景:高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侯等职,世称高常侍。他的诗作以豪放、激昂著称,反映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与责任感。
  2. 作品内容:诗歌开头“大国多任士”,表达了高适对于国家重用人才的感慨和期望。接下来的内容“明时遗此人”则透露出他对时代变迁中人才被忽视的无奈。诗歌中“颐颔尚丰盈,毛骨未合迍”描绘了高适自己虽然外表强健但内心仍感苦闷的形象,反映了他内心的矛盾和挣扎。“逸足望千里,商歌悲四邻”两句通过对比自己的远大志向和周围的环境,表达了他对现实不满和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矛盾情感。最后“秋风吹别马,携手更伤神。”则描绘了送别时的悲伤场景,加深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3. 主题思想:此诗的主题是对个人命运和社会现实的反思。通过对高适自身经历和感受的描述,诗歌揭示了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往往感到无力和彷徨。同时,它也反映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和挣扎,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和焦虑。
  4. 艺术特色:高适善于运用对比和象征手法,使诗歌具有强烈的视觉和感情冲击力。在《遇崔二有别》中,高适通过描述自己与友人的离别和内心的痛苦,巧妙地将自己的情感与时代背景相结合,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歌所传达的深刻意义。高适的五言律诗语言简练,意蕴深远,充分展示了其作为边塞诗人的才华和风格。
  5. 后世影响:《遇崔二有别》不仅是高适诗歌创作的代表作品,也是唐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现实问题,也为后人提供了理解古代文人心态和生活状态的重要窗口。

《遇崔二有别》作为高适的代表之作,不仅展现了他作为边塞诗人的独特风格,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复杂面貌和文人的内心世界。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他们对社会的深层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