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人家火烛光,门门开处见红妆。
歌钟喧夜更漏暗,罗绮满街尘土香。
星宿别从天畔出,莲花不向水中芳。
宝钗骤马多遗落,依旧明朝在路傍。
观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观灯》是唐代张萧远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描绘了元宵节夜晚灯火辉煌的场景,生动地展现了盛唐时期的文化氛围和民众的娱乐活动。具体介绍如下:
- 创作背景:诗作《观灯》出自唐朝,作者不详。它反映了唐代人民对元宵节的热烈庆祝和盛大的节日庆典。在唐代,元宵节不仅是家庭团聚的时刻,也是民间展示技艺、进行文艺表演的重要日子。
- 主题与内容:《观灯》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热闹非凡的元宵节画面。诗句“十万人家火烛光,门门开处见红妆”形象地表达了节日里家家户户点灯的情景,处处都是欢声笑语,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气氛。同时,诗中也不乏对节日习俗的记录,如“歌钟喧夜更漏暗,罗绮满街尘土香”,展示了人们在夜晚欣赏音乐、观赏灯光的同时,街道上也充满了浓郁的艺术氛围。
- 艺术特点:此诗语言流畅自然,用词精炼生动。通过对比“远”与“近”的角度,诗人巧妙地表现了元宵节灯火辉煌的景象。此外,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动态描写,如“歌钟喧夜更漏暗”,“银烛烧空排丽景”,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热闹非凡的节日之中。
- 文学价值:《观灯》作为一首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展现了唐代社会的繁荣和文化的深厚积淀,也反映出当时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享受。诗中的意境优美,语言华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 影响:此诗在当时及后世都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模仿,成为后世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之一。《观灯》不仅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唐代文化的窗口,也为研究唐代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观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至今仍被广泛传颂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