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将忘恩久,王师不战通。
凯歌千里内,喜气二仪中。
寇尽条山下,兵回汉苑东。
将军初执讯,明主欲论功。
落日烟尘静,寒郊壁垒空。
苍生幸无事,自此乐尧风。
河中献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河中献捷》的文学魅力
《河中献捷》是唐代诗人张随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前期,生动地描绘了郭子仪在757年(至德二年)领兵收复两京,并奉献在河中府(今山西省永济县蒲州镇)所得战利品的场景。通过这首诗,张随不仅赞颂了唐朝将领王仙芝在战争中的英勇表现和对国家的忠诚,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战争英雄的崇敬以及对国家的深厚爱意。
作为一部长诗,《河中献捷》共分为三十首,每首都以不同的视角切入,展现了战争场面的宏伟与将领们的英勇事迹。张随通过这些篇章,不仅刻画了战争的紧张与激烈,更深入揭示了战争背后的意义——不仅是对国家统一的保卫,也是对抗外敌入侵的一种体现。这种视角的转换,使得《河中献捷》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次深刻的历史回顾和思考。
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河中献捷》是一首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它不仅展示了唐代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文化的精神面貌。通过对《河中献捷》及其作者张随的深入了解,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到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所在,以及它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河中献捷》不仅是一首诗,它还是一种精神象征,代表着不畏艰难、勇于担当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