涢川寺路

日沉西涧阴,远驱愁突兀。
烟苔湿凝地,露竹光滴月。
时见一僧来,脚边云勃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涢川寺路》是唐代诗人张祜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下面将详细解读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张祜,字承吉,唐代清河(今属河北)人,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家族,被称为“张公子”。他的一生经历了从繁华到隐居的转变,元和、长庆年间曾深受令狐楚器重。
  1. 诗词原文
    日沉西涧阴,远驱愁突兀。
    烟苔湿凝地,露竹光滴月。
    时见一僧来,脚边云勃勃。

  2. 词义解析

  • 日沉西涧阴:描述了太阳落山时,余晖照在西面的涧水旁,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
  • 远驱愁突兀:表达了诗人通过观察自然景致,试图驱散心中的忧愁。
  • 烟苔湿凝地:描绘了地面被湿润的苔藓覆盖,显得湿润而沉重。
  • 露竹光滴月:露珠挂在竹子上,月光透过这些露珠,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
  • 时见一僧来,脚边云勃勃:偶尔可以看到一位僧人行走,他的脚步激起周围的云雾。
  1. 艺术特点
  • 张祜的诗歌语言精炼,意境深远。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传达了内心的孤独与超然。
  • 诗中的意象鲜明,如“远驱愁突兀”和“脚边云勃勃”等,都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 整体结构简洁,但富有层次感,能够深刻表达诗人的情感世界。
  1. 文化背景
  •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化鼎盛时期,诗歌、文学、绘画等艺术形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张祜作为这个时代的诗人之一,他的创作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面貌和文化风貌。
  • 《涢川寺路》作为张祜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也体现了唐代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涢川寺路》不仅是张祜诗歌创作的佳作,也是唐代诗歌艺术的珍贵遗产。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与欣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文人的生活方式、情感世界以及他们对美的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