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侯判官赴广州从军

年少才高求自展,将身万里赴军门。
辟书远到开呈客,公服新成著谢恩。
驿舫过江分白堠,戍亭当岭见红幡。
海花蛮草连冬有,行处无家不满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侯判官赴广州从军》是唐代诗人张籍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作于唐代,表达了诗人对侯判官远赴边疆从军的鼓励与期待。

张籍,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人。其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合称“张王乐府”。他的诗作中既有表达个人情感的佳作,也有反映社会现实的深刻之作。在《送侯判官赴广州从军》一诗中,张籍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侯判官即将奔赴战场的场景,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壮阔的边关图景。

诗的第一句“年少才高求自展”直接点明了主题,表达了侯判官年少有为、立志报国的豪情壮志。接着,“将身万里赴军门”描绘了侯判官毅然决然,不远万里投身军旅的坚定决心。这两句不仅体现了侯判官的雄心壮志,也为读者展示了一个积极向上的形象。

接下来的诗句“辟书远到开呈客,公服新成著谢恩”,则具体描述了侯判官收到朝廷征召文书后的情景。其中,“辟书”指的是皇帝发布的征召令,意味着侯判官被选中应征入伍。而“公服新成著谢恩”则描绘了侯判官身着新的官袍,向皇帝表达感激之情的场景。这两句不仅展现了侯判官的忠诚与感恩,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官员对国家使命的认同与承担。

诗的最后一句“驿舫过江分白堠,戍亭当岭见红幡”则描绘了侯判官离开家乡,乘坐驿船渡过江面,经过白堠(古代用于导航的标志)继续前行的画面。同时,戍亭(守卫边塞的军营)、红色旗帜等元素也映衬出边关的雄壮景象。这一联既展现了旅途的艰难,也表达了侯判官对即将到来的艰苦环境的心理准备。

《送侯判官赴广州从军》不仅是一首赞美侯判官英勇出征的诗歌,也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与赏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文学的魅力以及古人对于理想与责任的追求与担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