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武相公中秋锦楼玩月

清景同千里,寒光尽一年。
竟天多雁过,通夕少人眠。
照别江楼上,添愁野帐前。
隋侯恩未报,犹有夜珠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武相公中秋锦楼玩月》是唐代著名诗人崔备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
    清景同千里,寒光尽一年。
    竟天多雁过,通夕少人眠。
    照别江楼上,添愁野帐前。
    隋侯恩未报,犹有夜珠圆。

  2. 诗歌鉴赏

  • 清景同千里:表达了作者对美景的赞叹,千里之外的景色与眼前的景象相呼应,展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美好感受。
  • 寒光尽一年:描绘了月光照耀下的宁静与深远,一年的寒光似乎在此刻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
  • 竟天多雁过:通过“竟天”一词,表现出夜晚天空中飞鸟成群的场景,增添了节日的氛围和生机。
  • 通夕少人眠:反映了人们对于节日夜晚的享受和放松,少有人能入睡,体现了中秋节特有的团圆气氛。
  • 照别江楼上,添愁野帐前:通过对江楼与野帐的描写,传递了一种别离与思念的情感,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对远方亲人或友人的牵挂。
  • 隋侯恩未报:借用古代隋侯的故事,表达自己未能回报他人恩情的遗憾,同时也寄托了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感伤之情。
  • 犹有夜珠圆:用夜珠比喻明月,虽然夜明珠已圆满,但月光依旧皎洁,暗示了美好事物虽易逝,但其光芒永恒。
  1. 作者简介
  • 崔备,字号不详,许州(今河南许昌)人。他曾任工部尚书,是唐代一位重要的文学家。
  1. 创作背景
  •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崔备在中秋节时所作,当时他在西川节度使武元的手下担任支度判官。
  1.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诗歌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 含蓄蕴藉: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写,诗人的情感得到了深刻的表达,没有直接宣泄,而是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
  • 简洁明快:整首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读来清新脱俗,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1. 历史文化价值
  • 文化传承:这首诗不仅是文学作品的体现,也反映了唐代的社会风情和文化传统。
  • 历史记忆:作为唐代的文学作品,它为研究唐代的文学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和武相公中秋锦楼玩月》不仅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作,更是一部蕴含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作品。它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哲理内涵,展示了唐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态度,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