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牟怀魏阙,元凯滞襄城。
冠盖仍为里,沙台尚识名。
山光晴后绿,江色晚来清。
为问东流水,何时到玉京。
襄城即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初唐诗歌《襄城即事》赏析
《襄城即事》是由崔湜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唐代文学的风采,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思考。
崔湜,唐朝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多以描写自然景观和抒发内心情感为主。在这首诗中,他巧妙地将个人的情感寄托与宏大的历史背景结合起来,表达了对政治理想的追求以及对现实的无奈。
《襄城即事》中,“子牟怀魏阙”与“元凯滞襄城”两句,用典生动,既点明了诗人自己的身份与经历,也隐含了他对政治抱负的执着追求。”子牟”与”元凯”均为晋朝名臣杜预与羊祜,他们均曾担任过重要的职务,其事迹成为后世传颂的佳话。崔湜通过这两个典故,表明了自己虽然身处乱世,却依然怀揣着匡扶社稷的理想。
诗中的“冠盖仍为里”,“沙台尚识名”,则形象地描绘了襄阳地区繁华的景象。古时的襄阳,因地处荆州,地理位置重要,是士人聚集之地,被称为“冠盖里”。而“沙台”,指的是古代建筑遗址,象征着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传承。这两句话不仅描绘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更体现了诗人对于历史与文化的尊重及感慨。
“山光晴后绿”与“江色晚来清”,通过对山水景色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诗人借助自然之美,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平和与超然,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襄城即事》不仅展现了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更折射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复杂的情感世界。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成为研究唐代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