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空山人石室

早晚悟无生,头陀不到城。
云山知夏腊,猿鸟见修行。
地僻无溪路,人寻逐水声。
年年深谷里,谁识远公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题空山人石室》是唐朝诗人崔峒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生平背景:崔峒,生卒年不详,博陵(今河北定县)人。在安史乱起时避地江淮,后被荐为左拾遣,奉使赴江淮搜求图书。后来成为集贤院学士,迁右补阙。建中中因事被谪潞府功曹参军。其生平与戴叔伦、韦应物、司空曙、卢纶、严维、皇甫冉、丘丹等同为“大历十才子”之一。
  1. 诗歌原文
  • 原文
    早晚悟无生,头陀不到城。
    云山知夏腊,猿鸟见修行。
    地僻无溪路,人寻逐水声。
    年年深谷里,谁识远公名。
  1. 诗意解析
  • 悟道与修禅:诗中的“早晚悟无生,头陀不到城”表达了诗人对于佛理的深刻领悟和对出世生活的向往。他选择隐遁于山林之中,远离尘世喧嚣,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宁静。

  • 自然与修行:“云山知夏腊,猿鸟见修行”,诗人描绘了一幅山中景象,云遮雾绕的山峰象征着超然物外的境界,而猿猴和鸟儿也似乎在默默地进行着它们的修行,这些生动的自然画面与诗人的心境相得益彰。

  • 隐逸生活:“地僻无溪路,人寻逐水声。”表达了诗人对于隐居生活的描写,他居住在偏僻之地,远离城市喧嚣,只有流水的声音伴随着他的日常生活。这样的生活环境让人感觉宁静致远。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题空山人石室》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如“云”、“山”、“猿”、“鸟”、“水声”,这些意象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也使得整首诗显得更加生动和富有画面感。例如,“云山知夏腊”,这里的“云山”不仅仅是自然景观,也隐喻着诗人心中的高远志向和不屈意志。
  1. 文化影响
  • 文学地位:《题空山人石室》作为唐诗中的佳作,展现了唐代文人对自然美和心灵自由的向往。同时,这首诗也是研究唐代文人隐逸生活和禅宗思想的重要文献资料。
  1. 现代意义
  • 心灵寄托:在现代社会,许多人面临着各种压力和挑战,这首诗可以作为一种心灵的慰藉,提醒人们寻找内心的平静与宁静。通过了解诗人的生活和创作背景,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从而获得精神的启迪。

《题空山人石室》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文化传承。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这首诗提供了一种返璞归真、寻求内心平静的可能。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不仅可以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也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