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切紫庭垂,葳蕤防露枝。
色无玄月变,声有惠风吹。
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
凤皇佳可食,一去一来仪。
和黄门卢侍御咏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黄门卢侍御咏竹》是唐朝诗人张九龄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反映了作者张九龄当时的政治处境与个人情感。
从文学价值的角度来看,《和黄门卢侍御咏竹》展现了张九龄深厚的文学功底。作为唐代著名的诗人,张九龄不仅在诗歌创作上有着突出的成就,其作品也常常富含哲理和深刻的人生感悟。这首诗通过对竹子的描写,表达了对高节品格和虚心态度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作者自身的道德追求和人格理想。这种以物喻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使得诗歌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蕴含了深远的哲理思考。
从历史背景来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的历史环境密切相关。在唐代,诗歌不仅是文人表达自我情感和思想的重要途径,也是展示个人才华和社会地位的平台。张九龄因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文学成就,受到唐玄宗的信任和重用。然而,在权力斗争中被排挤,最终被贬至荆州大都督府长史,这一段经历深深影响了他的创作。通过《和黄门卢侍御咏竹》,张九龄可能试图借助自然景物来寄托自己对于正直和高洁人格的追求,同时也借此表达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一种批判和反思。
就诗歌的意境而言,《和黄门卢侍御咏竹》以其清切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成功塑造了一个既高洁又谦虚的形象。诗中的”清切紫庭垂”和”葳蕤防露枝”描绘了竹子的自然之美,而”色无玄月变”和”声有惠风吹”则传达了竹子不受外界变化影响的高洁品质。此外,诗中的”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更是点明了竹子受人尊敬的原因,即其不随波逐流的高洁品格和虚怀若谷的谦逊态度。
《和黄门卢侍御咏竹》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咏物诗,而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个人情感的艺术佳作。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诗人如何通过自己的作品反映时代的风貌和个人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