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发曲江溪中

溪流清且深,松石复阴临。
正尔可嘉处,胡为无赏心。
我由不忍别,物亦有缘侵。
自匪常行迈,谁能知此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初发曲江溪中》是唐代张九龄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张九龄,字子寿,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是当时著名的贤相和诗人。他的诗歌以格调刚健见称。《初发曲江溪中》便是他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历史价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1. 创作背景
  • 历史时期:此作创作于开元盛世初期,即唐玄宗即位不久后的年代。这一时期被后世誉为“贞观之风,到今歌咏”,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社会相对繁荣。
  • 作者心境:张九龄在仕途上经历了起伏,特别是在李林甫的谗言后遭到罢相,但仍然保持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和责任感。这种复杂的心理可能促使他在创作时更加细腻地表达自己对于自然之美的感悟和内心的矛盾。
  1. 艺术特色
  • 形式与格律:《初发曲江溪中》遵循了五言律诗的形式规范,每句五个字,共八句成章,体现了唐代诗歌注重音韵美和节奏美的传统。
  • 意境营造: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曲江溪流的清深与松石的阴临,表达了一种静谧而深远的自然意境,同时也透露出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和无奈之情。
  1. 情感内涵
  • 离愁别绪:诗中表达了作者不忍离别的情感,通过对曲江溪水和松石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情绪,既有对大自然美景的欣赏,也有因离别而生的哀愁。
  • 哲理思考:张九龄的诗歌常常蕴含深刻的哲理。在《初发曲江溪中》这首诗中,虽然未直接提及,但可以推测作者在自然景物的观察中可能有所感悟,进而引发对人生、世事的深层次思考。

《初发曲江溪中》不仅是唐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的典型代表之一。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唐代诗人的审美情趣和思想境界,同时也能体会到中国古代诗歌语言的精炼和意境的深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