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寺别友人

骚人吟罢起乡愁,暗觉年华似水流。
花满谢城伤共别,蝉鸣萧寺喜同游。
前山月落杉松晚,深夜风清枕簟秋。
明日分襟又何处,江南江北路悠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竹林寺别友人》是唐代诗人许浑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许浑对友人离别的深情,也反映了他个人在时光流转中的感慨和乡愁。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背景
  • 许浑简介:许浑(约791~858),字用晦(一作仲晦),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他是唐代晚唐时期的重要诗人之一,被后人誉为“晚唐最具影响力诗人之一”。
  • 艺术成就:许浑的艺术成就主要在于其律体诗的创作。他的诗歌以怀古、田园诗为主,其作品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著称。
  1. 诗歌原文
  • 前山月落杉松晚,深夜风清枕簟秋。
  • 明日分襟又何处,江南江北路悠悠。
  1. 诗歌赏析
  • 情感表达:《竹林寺别友人》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分别后内心的复杂情感。首句“花满谢城伤共别”,描绘了因花开满城而感到伤感的分别情景;“蝉鸣萧寺喜同游”,则反映了诗人与友人欢聚时的愉快心情。这种对比突出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
  • 自然意象: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如“前山月落杉松晚”和“深夜风清枕簟秋”等,这些意象不仅美化了诗歌,也增强了诗歌的意境美。
  • 时空感:“明日分襟又何处,江南江北路悠悠”表达了诗人对未来道路的迷茫和对远方的无尽思念,这种对时间流逝和空间距离的感慨,使得诗歌具有了更深的情感层次。
  1. 创作背景
  • 《竹林寺别友人》可能是许浑与友人在寺庙中离别时所作。这种环境提供了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非常适合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
  1. 文化价值
  • 《竹林寺别友人》作为一首表现唐代文人情感的作品,不仅展示了当时的文化风貌,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
  1. 后世影响
  • 该诗在后世受到了广泛的传颂和研究,成为研究唐代诗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除了上述内容外,还可以关注以下几点:

  • 了解唐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和价值。例如,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诗歌作为文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作和欣赏在当时社会具有重要地位。
  • 探究唐代文人的生活和心态,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唐代文人的生活往往较为简朴,但同时也充满了追求和梦想,这种生活态度和精神状态在诗歌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竹林寺别友人》不仅是一首表达友情与别离情感的佳作,也是唐代诗歌艺术的一个重要体现。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