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者非义取,朴风争肯还。
红尘不待晓,白首有谁闲。
浅度四溟水,平看诸国山。
只消年作劫,俱到总无间。
贻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贻世》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曹松的代表作品之一。
《贻世》的作者和创作年代都是关键信息,它出自唐代晚期诗人曹松之手。曹松,字梦徵,生于828年(一说828-903年),卒于不详,是唐朝晚期非常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表现技巧著称,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贻世》这首诗作展现了作者对于时世的深刻理解和忧虑之情。诗中通过描绘战乱后的废墟景象,表达了对乱世的哀叹和对和平的渴望。同时,它也反映了诗人对社会公正和道德风尚的关注,通过对富者贪婪与贫者无奈生活状态的描述,揭示了社会矛盾和不公现象。这种批判精神和忧国忧民的情感贯穿了整个诗歌,使之不仅仅是一首抒发个人情感的作品,更是具有深远社会意义的作品。
《贻世》作为文学作品本身,其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语言的精炼和意象的生动上。诗中使用了大量的典故和比喻,使整首诗富有层次感和哲理性,如“富者非义取,朴风争肯还”等句子,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也反映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考。同时,曹松在诗歌形式上的创新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贻世》不仅是曹松文学成就的象征,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社会批判和人文关怀,展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沉的文化情感。《贻世》的流传和研究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文学资源,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