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侍御

朝回离九陌,岛外赏残春。
经宿留闲客,看云作主人。
时清难议隐,位重亦甘贫。
岩洞真仙境,应休别卧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王侍御》是明代李攀龙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的内容、背景以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 作者介绍
  • 李攀龙,字于鳞,号沧溟,是明朝的一位著名文学家及书法家,生于历城(今属山东济南)。李攀龙曾官至河南按察使,是“前七子”之一。他与同时代的谢榛和王世贞等人一起推动了文学复古运动,对后世影响深远。
  1. 诗歌原文
    看君绣斧秣陵回,乌府遥应接凤台。
    寒雨钟山千水下,白云秋色大江来。
    时危揽辔中原出,日近封章北阙开。
    当道狐狸何足问,边城今有郅都才。

  2. 诗歌内容解析

  • 第一联:“看君绣斧秣陵回,乌府遥应接凤台。”描绘了一幅画面,王侍御从秣陵返回,乌府似乎在遥远的天际迎接着他。这里的“绣斧”可能指的是王侍御的文采或武艺,而“乌府”则指某个重要的官府或机构。
  • 第二联:“寒雨钟山千水下,白云秋色大江来。”表达了对王侍御即将赴职地方的美好祝愿,同时也暗含着某种不舍的情绪。“寒雨”和“白云”分别象征着天气的变化,而“钟山”和“大江”则具体地点,传达出一种离愁别绪。
  • 第三联:“时危揽辔中原出,日近封章北阙开。”这两句反映了王侍御即将面对的国家大义和个人使命,表达了他对国家未来的关注和责任感。“揽辔”和“开”均暗示了一种行动和决策。
  • 第四联:“当道狐狸何足问,边城今有郅都才。”这句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王侍御的肯定与期望。他认为王侍御不仅才华横溢,而且足以胜任边关的重任,显示出诗人对友人的深厚信任和美好祝愿。
  1. 作品背景
  • 《送王侍御》是李攀龙为王侍御赴任江西所作。这首诗不仅是对其个人才华的认可,也是对他们未来工作的期许和鼓励。
  1. 文学价值
  • 作为明代文学家李攀龙的代表作品之一,《送王侍御》体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这首诗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1. 对当代读者的影响
  • 虽然《送王侍御》创作于数百年前,但其中蕴含的忠诚、责任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等主题仍具有普遍的吸引力,可以激发人们对社会责任和个人使命的思考。同时,它也展示了古典文学的魅力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意义。

《送王侍御》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承载了丰富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明代的文化背景和文学成就,也能从中汲取到激励人心的力量和智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