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越州高录事

官曹权纪纲,行李半舟航。
浦溆潮来广,川源鸟去长。
笋成稽岭岸,莲发镜湖香。
泽国还之任,鲈鱼浪得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越州高录事”是唐代喻凫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也蕴含着对离别之情的独特感悟和理解。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创作背景:据《新唐书·文苑传》记载,喻凫在唐宪宗元和年间曾任国子监主簿。他与当时的许多文人一样,身处政治斗争的风口浪尖,因此他的作品中不乏反映社会现实的题材。而“送越州高录事”作为其中一首,很可能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任时情景的描写及情感表达。

  2. 作品原文:官曹权纪纲,行李半舟航。浦溆潮来广,川源鸟去长。笋成稽岭岸,莲发镜湖香。泽国还之任,鲈鱼浪得尝。

  3. 诗歌赏析

  • 诗的前两句“官曹权纪纲,行李半舟航”描绘了高录事离去时的庄重与匆忙,同时也反映了官员们忙碌的生活状态。
  • “浦溆潮来广,川源鸟去长”则展现了越州的自然景观,既富有诗意又增添了离别的哀愁。
  • “笋成稽岭岸,莲发镜湖香”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越州的自然美景和高录事的形象巧妙地结合起来,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宁静的山水之间。
  • 最后四句“泽国还之任,鲈鱼浪得尝”则抒发了作者对高录事即将离开后的思念之情,同时寄托了对其未来的美好祝愿。
  1. 艺术特色
  • 在艺术手法上,喻凫善于运用比兴手法来表达情感,如将“竹笋”喻为“稽岭岸”,以“莲发镜湖香”象征高录事的清廉形象。
  • 在语言运用上,整首诗语言简练而不失韵味,既有严谨的逻辑性,又有丰富的想象力。
  1. 历史影响
  • 尽管无法确切知道“送越州高录事”在当时的具体反响,但从其流传至今、仍被广泛传颂的事实来看,它无疑是喻凫众多优秀作品中的佼佼者。

“送越州高录事”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文学作品,更是反映了唐代文人面对复杂政治环境的复杂心境和生活态度。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唐代历史文化的了解,同时也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对于友情、离别以及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