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二首其二

水漾晴红压叠波,晓来金粉覆庭莎。
裁成艳思偏应巧,分得春光最数多。
欲绽似含双靥笑,正繁疑有一声歌。
华堂客散帘垂地,想凭阑干敛翠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牡丹二首其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组诗作品。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背景:白居易,唐朝中期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以其诗歌关注社会现实和平民生活而闻名,被誉为“诗王”。他的诗歌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牡丹二首其二》是他在特定历史时期内,以花为媒介所表达的情感与思考,通过描写牡丹的独特之美,反映了其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珍视。
  2. 主题思想:《牡丹二首其二》中,白居易借写夜晚秉烛赏花来表现对翰林院中牡丹的喜爱,以及因为花期将过而产生的恋恋不舍的复杂心态。这首诗不仅赞美了牡丹的美丽,还反映了作者对春天的留恋和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惋惜。在艺术形式上,此诗采用五言绝句,简洁明快,表达了诗人深沉的情感与独特的审美视角。
  3. 艺术特色:在《牡丹二首其二》中,白居易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赋予牡丹以人的情怀和情感。这种写作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牡丹的魅力,并引起共鸣。此外,诗中所描绘的牡丹不仅仅是自然景物的一部分,更是作者情感寄托的对象,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微妙的关系。
  4. 文化价值:此诗作为唐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不仅是文学上的瑰宝,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氛围,同时也传递了诗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貌。

《牡丹二首其二》不仅展现了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特征和人们的生活状态。通过这首诗,不仅可以领略到唐代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对自然美的感悟,还能深入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