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阳城里谢城中,入曳长裾出佩铜。
燕国金台无别客,陶家柳下有清风。
数踪篆隶书新得,一灶屯蒙火细红。
时说三吴欲归处,绿波洲渚紫蒲丛。
贻宋评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探寻唐代黄滔的文学瑰宝——《贻宋评事》
《贻宋评事》是唐代诗人黄滔所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友情以及自然美景的独特感悟。在阅读这首作品时,不仅能够领略到黄滔的文学才华,还能深入理解唐代文化背景与审美情趣。
诗中“河阳城里谢城中,入曳长裾出佩铜”描绘了诗人步入官场的场景。黄滔通过这两句诗表达了自己从平民百姓步入仕途,身穿官服、佩戴铜印,身份地位发生转变的心路历程。这种转变不仅是外在身份的转换,更是内心世界的一种升华。
“燕国金台无别客,陶家柳下有清风”则展现了诗人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渴望。黄滔用“燕国金台”比喻繁忙的官场,而以“陶家柳下”形容宁静的田园生活,表达了对简单、质朴生活的向往。这一意象不仅体现了诗人追求心灵平和的愿望,也反映了他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赞颂。
“数踪篆隶书新得,一灶屯蒙火细红”则是诗人勤学苦练,孜孜以求的具体写照。这句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知识的追求,还体现了他的刻苦耐劳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结尾“时说三吴欲归处,绿波洲渚紫蒲丛”则将读者的视线引向更加广阔的视野。在这里,诗人不仅仅是在描述一处风景,而是在表达一种理想状态:在江南一带,有绿水绿波、蒲草丛生的美景,这是诗人心中理想的归隐之地。
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生活经历的抒发,更是对唐代社会风貌和文化精神的反映。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和欣赏唐诗的魅力,感受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社会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