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裴舍人见寄

谁道重迁是旧班,自将霄汉比乡关。
二妃楼下宜临水,五老祠西好看山。
再葺吾庐心已足,每来公府路常闲。
诗陪亚相逾三纪,石笥烟霞不共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酬裴舍人见寄》是唐朝诗人杨巨源的作品。下面将介绍这首诗的相关信息:

  1. 作者背景与生平
  • 杨巨源,字景山,河中(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他的仕途经历了多次波折,从进士及第到担任多个官职,最后成为凤翔少尹。
  1. 诗歌原文
    谁道重迁是旧班,自将霄汉比乡关。二妃楼下宜临水,五老祠西好看山。

  2. 诗歌赏析

  • 意象描绘:诗中的“二妃楼”、“五老祠”等地点,都是杨巨源在任职期间常去游览的地方。这些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描绘,不仅展示了他个人的志趣,也体现了唐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 情感表达:整首诗充满了对家乡的眷恋以及对仕途的感慨。通过对比自己与故乡的生活环境,诗人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无奈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1. 作品影响
  • 《酬裴舍人见寄》作为杨巨源的代表作品之一,其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都得到了后世的高度评价。它不仅是研究唐代文学的重要资料,也是了解杨巨源个人生活和思想的窗口。
  1. 创作背景
  • 《酬裴舍人见寄》的创作时间不详,但据诗中的用词和意境来看,可能是在杨巨源仕途不顺或归隐之时所作。这种心境的转变反映在他的作品中,使他的作品带有更深的情感层次和文化内涵。
  1. 艺术特色
  • 杨巨源的诗歌以简洁明快著称,语言清新自然,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来表达复杂的情感。这种风格既体现了唐代文学的整体风貌,也展现了个人的艺术追求。

杨巨源的《酬裴舍人见寄》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歌,而是蕴含了深厚的文化意义和个人情感。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唐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也能深入领会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