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郑相公寻

方寻莲境去,又值竹房空。
几韵飘寒玉,馀清不在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郑相公寻宣上人不遇》是唐代诗人杨巨源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将进行具体分析:

  1. 诗词原文
    方寻莲境去,又值竹房空。
    几韵飘寒玉,馀清不在风。

  2. 诗词赏析:杨巨源以简洁明快的笔触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共同追寻宣上人却未能遇见的情景。诗中的“方寻莲境去”表达了诗人初次寻找时的急切心情;“又值竹房空”则反映了诗人在竹林中偶遇空无一人的竹房,增添了一丝落寞和遗憾。诗句末尾“几韵飘寒玉,馀清不在风”形象地刻画了诗声随风而去的景象,暗示了诗人对这次未果的寻访感到深深的失望。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杨巨源的诗歌才华,也传递了一种对理想追寻者无法遇见的感慨。

  3. 写作背景:杨巨源生活在唐代,这是一个文人墨客频繁交流思想的朝代,同时也是诗歌创作极为繁荣的时期。作为唐代的一位知名诗人,杨巨源的作品在当时广为流传。而《和郑相公寻宣上人不遇》的创作可能源于某次与友人共同的寻觅经历,这种体验激发了杨巨源的创作灵感,因此他写下了这首充满情感和哲思的诗篇。

《和郑相公寻宣上人不遇》不仅展现了杨巨源深厚的文学造诣,还反映了唐代社会文化的一个侧面,是研究唐代诗歌艺术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能体会到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还能深入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