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下第将归荆楚上白舍人

穷通应计一时间,今日甘从刖足还。
长倚玉人心自醉,不辞归去哭荆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再下第将归荆楚上白舍人》是唐代诗人雍陶所作的七言绝句,表达了诗人落第后的忧伤与自省之情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反映了唐代科举制度对士人命运的巨大影响,同时也展现了诗人个人才华与际遇的悲剧性。诗的原文如下:

穷通应计一时间,今日甘从刖足还。
长倚玉人心自醉,不辞归去哭荆山。

“穷通应计一时间”表明了诗人认识到自己的仕途并非完全由个人努力所能决定,而是受到时间、机遇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这反映出诗人对于人生境遇的无奈和接受。而“今日甘从刖足还”则透露出一种豁达的态度,即使自己遭受挫折,也愿意接受现实,并继续前行。这种态度体现了诗人在逆境中的坚韧与乐观。

“长倚玉人心自醉”描绘了诗人在失意之时仍保持自我欣赏与满足的状态。这里的“玉心”可能暗指诗人的内心世界如同美玉一般纯净无暇,即使在失意中也能保持一份宁静和喜悦。“不辞归去哭荆山”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面对困境时的情感表达,他宁愿选择哭泣,也不愿意放弃自己的信念和理想,这种坚持和执着也是诗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个人经历,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科举被视为改变个人命运的重要途径,因此很多士人都对此充满了期待和热情。然而,现实往往与理想相悖,许多人在科举考试中遭遇失败,这种失落感和挫败感常常使得他们陷入深深的自责和痛苦中。而雍陶的这首诗,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诞生的,它通过诗人的个人感受,传达出了那个时代许多士人共同的心声和情感体验。

《再下第将归荆楚上白舍人》不仅是一首反映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见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理解,人们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唐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及其文化背景,从而更加全面地把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