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朝笑语同,几日百忧中。
鸟度剑门静,蛮归泸水空。
步霜吟菊畔,待月坐林东。
且莫孤此兴,勿论穷与通。
喜雍陶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喜雍陶至》是唐代文学家贾岛创作的一首诗歌。这首诗描绘了与朋友相聚时的欢乐和喜悦,以及诗人在友人离去后感受到的孤独和惆怅。诗中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和对人生百态的深刻感悟。
从情感层面来看,《喜雍陶至》展现了一种复杂的情感体验。诗人在与友人相聚时感到无比的快乐和轻松,这种情感通过“今朝笑语同”得到了直接表达。然而,当友人离去,诗人又感到深深的孤独,这通过“且莫孤此兴,勿论穷与通”得到了体现。诗人在友人离去后的孤独感,反映了他内心的空虚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这种情感上的起伏使得《喜雍陶至》不仅是一首描写友情的诗歌,更是一种深刻的情感体验的记录。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喜雍陶至》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诗中的“鸟度剑门静”和“蛮归泸水空”等意象,不仅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空旷的氛围,也象征着诗人对友人离开后生活的空虚和寂寥。此外,贾岛精于雕琢,他的诗歌常常以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深沉的情感,这种艺术特点在《喜雍陶至》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得整首诗既富有画面感,又充满哲理意蕴。
从文化背景上来看,《喜雍陶至》反映了唐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环境。唐代社会相对开放,文人之间交往频繁,诗歌作为表达情感和抒发志向的重要方式,在唐代尤为盛行。贾岛的生平也体现了唐代文人的典型特征,他早年贫困,后落发为僧,法名无本,晚年还俗,多次科举不第。这些经历使他的诗歌更加关注人生的苦与乐,以及对命运的感慨。因此,从《喜雍陶至》中可以窥见唐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和生活哲学。
《喜雍陶至》不仅是一首表达友情的诗歌作品,更是一部蕴含丰富情感、艺术表现力和文化内涵的作品。通过这首诗,人们不仅能够领略到唐代文人的生活风貌和情感世界,也能够深入理解人性的复杂性和生命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