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欺

上不欺星辰,下不欺鬼神。
知心两如此,然后何所陈。
食鱼味在鲜,食蓼味在辛。
掘井须到流,结交须到头。
此语诚不谬,敌君三万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不欺》是唐代诗人贾岛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下面将围绕《不欺》展开详细分析:

  1. 诗歌原文
  • 原诗节选:《不欺》这首诗,以简洁的文字,表达了诗人对真实与诚恳的崇尚和追求。
  • 诗句解读:上不欺星辰,下不欺鬼神。这句话意味着,无论面对何种境界或者信仰,诗人都保持着一颗真诚的心。
  • 诗意解析:”知心两如此,然后何所陈?” 这里的“知心”指的是内心的诚实与清晰,而“何所陈?”则是诗人在追求一个理想的状态,即如何能够毫无保留地表达内心的想法与情感。
  1. 创作背景
  • 作者生平:贾岛,唐代著名诗人,因多次科举失败而隐居佛门,取法名无本。他的一生虽多坎坷,但其诗歌却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著称于世。
  • 创作环境: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贾岛的作品往往透露出深深的忧虑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1. 艺术特色
  • 形式特点:《不欺》作为一首写竹或写人的诗,其形式上的特点在于简洁明快,语言精炼,通过对竹子、人物等自然或人文对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哲学思考。
  • 思想内核: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更是对人格精神的一种升华。诗人通过自然景象来隐喻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了一种超越世俗的理想主义色彩。
  1. 文学影响
  • 后世评价:贾岛的诗歌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受到后世学者和读者的广泛赞誉。《不欺》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被后人不断引用和赏析。
  • 文化地位:《不欺》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也被视为中华文化中诚实守信美德的象征之一。
  1. 现代价值
  • 教育意义:在当今社会,诚信被视为基本的道德准则之一。贾岛的《不欺》不仅是对个人品德的颂扬,也是对现代社会道德教育的有益借鉴。
  • 审美启示:从艺术角度来看,贾岛通过对自然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这对于现代人追求精神生活和提升审美品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不欺》是一首集思想性、艺术性和哲理性于一体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反映了唐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追求,也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坚守和传承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