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过奉诚园

帝里阳和日,游人到御园。
暖催新景气,春认旧兰荪。
咏德先臣没,成蹊大树存。
见桐犹近井,看柳尚依门。
献地非更宅,遗忠永奉恩。
又期攀桂后,来赏百花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春日过奉诚园》是唐代诗人畅当创作的一首五言排律,表达了诗人游赏御园时的所见所感。下面将具体介绍文学作品:《春日过奉诚园》:

  1. 作者简介
  • 畅当:唐代诗人,字子澄,自号玉林生,河东人(今山西永济)。唐德宗贞元年间进士及第,官至果州刺史。在政治生涯中,畅当因反对当时的太子服期之制而受到牵连,最终官终果州刺史。
  • 文学成就:畅当工诗善文,有诗集流传,其作品多表达个人的感悟和时代的情感,展现了唐代文人的风采。
  1. 作品原文
  • 帝里阳和日,游人到御园。暖催新景气,春认旧兰荪。咏德先臣没,成蹊大树存。见桐犹近井,看柳尚依门。献地非更宅,遗忠永奉恩。又期攀桂后,来赏百花繁。
  • 这首诗以“春日过奉诚园”为题,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御园的春日景象和诗人自身的情感体验。诗中的“帝里阳和日”、“暖催新景气”、“咏德先臣没”等词语都充满了诗意,使得整首诗歌充满了历史感和文化气息。
  1. 作品注释
  • 本诗的注释部分详细解释了诗句的含义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如“帝里阳和日”指的是京城的温暖阳光;“咏德先臣没”则是指哀悼已故的德高望重之臣。
  1. 白话译文和创作背景
  • 白话译文:春天来临,阳光普照,人们都来到御园游玩赏春。温暖的阳光催发了春天的气息,春天仿佛认出了旧时种下的兰荪。纪念先朝的贤臣逝去,那些曾经走过的路现在长满了树。见到的老桐依然靠近着井边,柳树依旧依偎着大门。献祭之地并非为了换宅,而是表达对先祖忠诚的怀念。我期待在攀上桂花树之后,再来欣赏百花盛开的美好景致。
  • 创作背景:此诗的创作背景与作者的政治生涯密切相关。由于当时宫廷政治风波,畅当因直言进谏被贬,最后官终果州刺史。然而,即便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也不忘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以及对先朝贤臣的追思和敬仰。
  1. 名家点评和轶事典故
  • 《春日过奉诚园》在后世受到了许多文人的赞赏和研究。名家点评认为此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唐代诗歌中的佳作。
  • 关于这首诗歌,还有一段轶事。据传,畅当在一次出游途中,偶遇一位老翁。老翁告诉他,自己曾在此御园中种下一株梧桐树。后来,这株梧桐见证了无数历史的变迁,成为了御园的一部分。这个故事使得这首《春日过奉诚园》更加具有传奇色彩。
  1. 作品赏析鉴赏
  • 艺术特色:这首诗采用了五言排律的形式,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哲思,体现了唐代诗歌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
  • 文化价值:作为唐代诗人的作品,《春日过奉诚园》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风貌,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唐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状况。

《春日过奉诚园》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诗篇,它还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现实和文人的生活态度。无论是从文学角度还是从历史角度来看,它都是值得深入研究和品味的重要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