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监庙

仁杰淫祠废欲无,枯枫老栎两三株。
神乌惯得商人食,飞趁征帆过蠡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董监庙》是唐代诗人熊孺登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对这首作品进行详细介绍与分析:

  1. 作者介绍
  • 生平背景:熊孺登,字子寿,唐洪州钟陵(今江西南昌)人,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以能诗著称。熊孺登的仕途颇为坎坷,他先后担任进士、西川从事等职务。在宪宗元和年间,熊孺登曾因友人元稹的推荐而谒见白居易,并最终被罢归钟陵。
  • 诗歌创作:熊孺登以其精湛的诗歌技艺闻名于世,与刘禹锡、灵澈、费冠卿等人有广泛的交游与唱和。他的作品集收录了多篇脍炙人口的佳作,其中《董监庙》便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沉的思想内涵。
  1. 原文展示
  • 诗句原文:仁杰淫祠废欲无,枯枫老栎两三株。神乌惯得商人食,飞趁征帆过蠡湖。
  • 诗意诠释: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董监庙遗址的深切情感以及对其历史沧桑的感慨。首句“仁杰淫祠废欲无”描绘了一个曾经热闹非凡但现已荒废的祭祀场所;次句“枯枫老栎两三株”则用自然界的枯树和老栎树形象地衬托出庙宇的破败;第三句“神乌惯得商人食”暗指过往船只的繁忙景象,反映了昔日商贸活动的繁荣;尾句“飞趁征帆过蠡湖”则描绘了渡船划破水面,伴随着征帆驶向远方的宁静画面。整首诗通过对比与联想,巧妙地勾勒出了一个历史遗迹的兴衰变迁。
  1. 赏析讨论
  • 艺术手法:熊孺登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比喻手法,使得诗歌层次分明、意象生动。通过对自然景物的刻画,隐喻历史人物与事件,使得整首诗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性,还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
  • 主题思想:《董监庙》不仅仅是一首描写古迹的诗歌,更是一首反映历史兴衰、表达作者对于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诗作。通过对董监庙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历史遗迹应有的敬畏之情以及对文化遗产传承重要性的认识。
  • 文学价值: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这类描写古代遗迹和历史的诗歌并不多见,《董监庙》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文学研究价值。
  1. 创作背景
  • 社会环境:唐代是一个诗歌繁荣的时代,文人墨客们常常通过诗词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同时,唐朝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繁荣期,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都在这个时代发生,为文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 个人经历:熊孺登本人也有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深厚的文化素养。他的这些经历和感受,都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特别是他对董监庙遗址的描述,既表现了对历史的尊重,也寄托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保护的情感。

《董监庙》作为唐代诗人熊孺登的代表作品之一,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更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启迪着后人。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深刻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历史的厚重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