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日过骊山

冷日微烟渭水愁,翠华宫树不胜秋。
霓裳一曲千门锁,白尽梨园弟子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冷日过骊山》是唐代诗人赵嘏的作品

《冷日过骊山》这首诗作于唐代,是诗人在游历时有感而发,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历史遗迹,抒发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历史的沉思。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赵嘏,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生于约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后留任太祝。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以五言律诗著称。
  1. 诗歌原文
    冷日微烟渭水愁,翠华宫树不胜秋。
    霓裳一曲千门锁,白尽梨园弟子头。

  2. 诗歌解析

  • 冷日微烟渭水愁:诗人用“冷日”来象征孤独和落寞的情感,渭水则增添了一种凄凉的氛围。这里的“微烟”暗示着时间无情地带走了昔日的美好。
  • 翠华宫树不胜秋:翠华宫是唐朝帝王的避暑山庄,树木在这里生长,见证了历史的变迁。诗人通过“不胜秋”表达了对这些古迹的怀念及对时光流逝的无力感。
  • 霓裳一曲千门锁:这句诗通过描绘宫廷中的华丽景象——“霓裳曲”,暗示了宫中生活的奢华与繁华。然而,当这华丽的场景被“千门锁”所包围时,又透露出一种封闭和孤寂之感。
  • 白尽梨园弟子头:这里用“白尽”来形容岁月的无情,以及梨园弟子在岁月中逐渐老去、消失的景象。
  1. 文化意义
  • 《冷日过骊山》不仅作为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古诗,更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这首诗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某些风貌和文化现象,如宫廷建筑与园林艺术。同时,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述,诗人表达了对时光易逝的哲理思考。

《冷日过骊山》不仅是唐代文人赵嘏个人情感的真实写照,也是其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反映。通过这首诗,人们可以感受到古代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历史沧桑的深刻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