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第后宿平康里

银缸斜背解鸣珰,小语偷声贺玉郎。
从此不知兰麝贵,夜来新染桂枝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及第后宿平康里》是唐代文学家裴思谦的作品,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背景:

  1. 作者介绍
  • 裴思谦,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字自牧,生卒年不详。
  • 他是唐朝时期的状元及第者,具体生于公元838年,即唐文宗开成三年戊午科状元及第。
  1. 诗歌原文
    银缸斜背解鸣珰,小语偷声贺玉郎。
    从此不知兰麝贵,夜来新染桂枝香。

  2. 诗歌赏析

  • 这首诗以其简洁而充满情感的笔触展现了科举成功后的喜悦和对名利看透后的淡然。
  • 通过“银缸”这一细节描写,诗人巧妙地表达了考试结束后的轻松氛围,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 诗中的“贺玉郎”与“桂香”等意象,不仅体现了作者个人的感悟,也反映了当时士人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心态变化。
  1. 创作背景
  • 《及第后宿平康里》作于唐文宗开成三年,也就是裴思谦成为状元之后的情境。这个时期,科举制度在中国社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科举及第不仅是个人荣耀的象征,更是家庭乃至整个社区的荣耀。
  • 科举成功不仅为个人带来社会地位的提升,同时也意味着经济上的独立和生活品质的改善。对于许多考生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次学术成就的展示,更是一种社会流动和个人实现的途径。
  1. 历史意义
  • 在唐代,科举制度是社会流动性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可以进入官僚体系工作,甚至成为高官贵族。这对于普通百姓家庭而言,是改变命运、实现社会上升的重要方式。
  • 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看,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的整合,使得不同阶层的人才有机会通过考试被选拔进国家行政体系或地方治理机构中,从而维护了封建社会的稳定与秩序。

《及第后宿平康里》作为裴思谦的一首代表作,不仅反映了唐代科举制度的社会价值,也展示了科举及第者的内心世界。这首诗不仅是文学上的成就,也是对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的一种深刻反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