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大梁相公送人二首

谢公日日伤离别,又向西堂送阿连。
想到越中秋已尽,镜河应羡月团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奉和大梁相公送人二首》是唐代诗人裴夷直所创作的一首送别诗,该作品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下面将对该诗进行介绍:

  1. 作者简介
  • 《奉和大梁相公送人二首》的作者是裴夷直,他的生平不详,但据传他曾在宪宗元和十年(815年)登进士第,后担任过右拾遗等职。他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与多位名流共事。
  1. 诗歌原文
  • 《奉和大梁相公送人二首》的原文如下:
    谢公日日伤离别,又向西堂送阿连。
    想到越中秋已尽,镜河应羡月团圆。
    北津杨柳迎烟绿,南岸阑干映水红。
  1. 诗意解析
  • “谢公日日伤离别”:这句话反映了诗人对离别时刻的感受,以及对于友人即将离去的不舍之情。
  • “又向西堂送阿连”:这里的“阿连”可能指的是被送别的某人,而向西堂送行则显示了送别的地点和场景。
  • “想到越中秋已尽,镜河应羡月团圆”:这句诗表达了一种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友人团聚时月亮的美好愿望。
  • “北津杨柳迎烟绿,南岸阑干映水红”:这两句描绘了送别的美丽景色,北津的杨柳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南岸的栏杆在水面上映出红色,增添了别离时的哀愁色彩。

《奉和大梁相公送人二首》不仅是一首表达送别情感的诗歌,也是唐代文学中一个典型的佳作。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文人的情感世界和艺术成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