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大林寺观白太傅题版

九叠苍崖里,禅家凿翠开。
清时谁梦到,白傅独寻来。
怪石和僧定,闲云共鹤回。
任兹休去者,心是不然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大林寺观白太傅题版》是唐代诗人齐己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作不仅体现了诗人的艺术成就,还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文化意义,其具体信息如下:

  1. 诗人简介:齐己(约864-937),号衡岳沙门,唐代著名诗人和僧人,出生于潭州益阳(今属湖南)。他性颖悟,善于琴棋书法,尤以诗歌见长,作品多反映社会民生疾苦及佛教思想,风格清润平淡,不失高远冷峭。著有《白莲集》、《风骚旨格》等作品,被收录于《全唐诗》中,展现了他在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 诗歌原文与翻译

  • 原文:“九叠苍崖里,禅家凿翠开。清时谁梦到,白傅独寻来。” 译文:在九层叠叠的苍石崖中,禅家的僧侣们开凿出一片翠绿。在这清净的时刻,又有谁能像白居易那样来此寻找灵感呢?
  • 解析:这首诗通过描绘大林寺的环境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之美的欣赏,同时也反映了自己作为诗人的孤独感和求索精神。诗中的“怪石”、“闲云”和“鹤回”,不仅是自然景观的描绘,也象征着作者内心的平和与超脱。
  1. 艺术特色
  • 意象丰富:诗歌通过细腻的意象刻画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画面,如“怪石”、“闲云”等自然景物的描绘,都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 语言优美:齐己的语言简洁而不失文采,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美的感悟和内心世界的抒发。
  • 情感深沉:虽然表面上看似平静,但诗中的“任兹休去者,心是不然灰”透露出一种超然的情怀,显示了诗人面对生活困境时的态度。
  1. 文化意义
  • 禅宗影响:大林寺与唐代的禅宗有着密切的关系,白居易曾在此游览并留下诗句。因此,《登大林寺观白太傅题版》的创作背景与禅宗思想密切相关,体现了唐代佛教与文人墨客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 审美追求: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高峰时期,诗人追求自然美的同时,也在诗中融入个人情感和哲理思考。齐己的诗歌正是这一审美追求的体现。
  1. 历史评价
  • 历代评说:历史上对齐己的诗歌评价颇高,认为他的诗作既具艺术性又富有思想深度。如宋代苏轼赞其为“诗僧”,指出其诗“清润淡远”,可见其诗歌在当时已受到高度赞誉。
  • 影响深远:齐己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也被译为多种语言,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之一。

《登大林寺观白太傅题版》不仅是一首表达诗人内心世界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佳作,也是唐代文化、哲学与艺术交织的产物。对于研究唐代文学和禅宗文化的学者和爱好者而言,这首作品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