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梅雨中寄睦公

梅月来林寺,冥冥各闭门。
已应双履迹,全没乱云根。
琢句心无味,看经眼亦昏。
何时见清霁,招我凭岩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夏日梅雨中寄睦公》是唐代诗人齐己的作品。这首诗不仅在文学上有所成就,还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独到的意境。以下是对这首诗更为详细的介绍:

  1. 作品原文:梅月来林寺,冥冥各闭门。已应双履迹,全没乱云根。琢句心无味,看经眼亦昏。何时见清霁,招我凭岩轩。

  2. 诗歌赏析

  • 艺术特色:《夏日梅雨中寄睦公》以其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而著称。诗中描绘了梅雨季节的自然景象和心境变化,通过对比与对照,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对林寺和梅雨天气的描述,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闲适之情。同时,“何时见清霁,招我凭岩轩”一句寄托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向往以及渴望逃离尘世纷扰的愿望。
  • 艺术手法:齐己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梅雨天气中的静谧与萧瑟,通过“冥冥各闭门”等意象,传达了一种孤独和隔绝的感受。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双履迹”暗示着足迹的消失,增加了作品的深度。
  1. 文化背景
  • 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诗人众多,流派繁盛。齐己作为其中的一员,其作品反映了唐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
  • 齐己的诗歌多关注自然的美和人生的哲理,《夏日梅雨中寄睦公》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中所蕴含的禅意和隐逸情怀,体现了唐代文人特有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

《夏日梅雨中寄睦公》不仅是一首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也反映了唐代诗人的文化背景和情感世界。《夏日梅雨中寄睦公》以其深邃的艺术内涵和独特的创作风格,成为中华诗词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