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次湘阴

风涛出洞庭,帆影入澄清。
何处惊鸿起,孤舟趁月行。
时难多战地,野阔绝春耕。
骨肉知存否,林园近郡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夜次湘阴》是唐代诗人齐己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以其简洁明快的表达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以下是对这首作品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齐己,俗姓胡,名得生,潭州益阳(今属湖南)人,唐代著名诗僧、诗人。他性颖悟,善琴棋书法,以创作登临题咏、酬唱赠别之作而知名,风格清润平淡而不失高远冷峭,有“江之南、汉之北,缁儒业缘情者,靡不希其声彩”之誉。
  2. 诗歌原文
    风涛出洞庭,帆影入澄清。
    何处惊鸿起,孤舟趁月行。
    时难多战地,野阔绝春耕。
    骨肉知存否,林园近郡城。
  3. 诗歌鉴赏: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略带忧伤的画面。首联“风涛出洞庭,帆影入澄清”展现了洞庭湖浩瀚的水势与清晰明朗的夜空,形成鲜明对比。颔联“何处惊鸿起,孤舟趁月行”则通过“惊鸿”和“孤舟”这两个意象,表达了游子在旅途中孤独而自由的感觉。颈联“时难多战地,野阔绝春耕”反映了战争带来的苦难以及战后荒凉的景象。尾联“骨肉知存否,林园近郡城”则表达了对亲人安危的牵挂以及对家园的深深思念。

《夜次湘阴》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的佳作,也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探讨,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内心世界的抒发,使读者能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深邃的情感和丰富的内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