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起见苔钱,规模遍地圆。
儿童扫不破,子母自相连。
润屋何曾有,缘墙谩可怜。
虚教作铜臭,空使外人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病起见苔钱,规模遍地圆。
儿童扫不破,子母自相连。
润屋何曾有,缘墙谩可怜。
虚教作铜臭,空使外人传。
《荆州新秋病起杂题一十五首》由唐代诗人杜甫创作,是其晚年流寓湖北公安、江陵一带时的作品。此诗作于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因身体多病、家境困窘而漂泊在荆州一带,并在此度过了一年多的时间。诗中反映了杜甫的困苦生活和忧国忧民的思想。
“苔钱”在这里指的是苔藓,古人认为它生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因此常用来比喻穷困或疾病缠身的状态。杜甫通过描写自己在荆门一带的生活环境,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切关怀以及内心的苦闷与无奈。
这首诗的内容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部分:
《荆州新秋病起杂题一十五首》是杜甫在晚年流寓荆州期间的一首抒情诗,通过具体的描写展现了诗人的坎坷经历和深沉的情感。《荆州新秋病起杂题一十五首》不仅是杜甫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