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起衣犹冷,微吟帽半欹。
霜凝南屋瓦,鸡唱后园枝。
洛水碧云晓,吴宫黄叶时。
两传千里意,书札不如诗。
酬乐天初冬早寒见寄
介绍
《酬乐天初冬早寒见寄》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诗,作于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十一月。此诗以“初冬”为题,却未写冬景,而是从“早寒”写起,点明时令,并由此而引发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早寒,使人思暖友;暖友,使寒日更其寒冷。
诗的前四句写早寒。首句说:“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这四句中包含了一个由深秋到初冬的过程。秋末,天气转凉,草木凋零,诗人触景生情,感到时光易逝,青春难留。次句“霜威出塞尽,云意入遥山”,则写出了深秋、初冬时节特有的气象:霜气已到边塞,而云雾弥漫在遥远的群山之中;“入”字用得精警传神,不仅把云彩写得似乎有形有质,而且透露出一种朦胧的美;第三句“枯桑鸣寒蝉,蓝田生浅雾”,则是通过声音和色彩两种感受来描绘深秋、初冬时节特有的气氛:枯桑叶上,传来寒蝉的叫声;蓝田山上,升起淡淡的雾气。最后一句,“微阳下秦关,汉使何方去?”是写天色渐晚,夕阳西下。这时,只见一位使者,骑着驿马,飞驰而过;他要去投奔汉朝,不知将到哪里去呢?这一句既切合题目“初冬见寄”,又暗含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因为诗人正是在长安送走了这位朋友才写的这首诗的。
诗的后四句,抒写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和对友人的劝慰之意。首句点明时间,即“寒衣初赐”,说明已是冬天;次句写远隔万里,相隔千里,但音问不绝。“唯君念我独多愁”,意思是说:君啊!你只想到我一个人最感忧愁。“共知今夜月,不肯一年圆”,诗人想象,此时此地的朋友,一定也正对着天上的明月,想念着自己,因而觉得月亮特别圆,格外皎洁可爱。诗人希望友人不要只顾惦念自己一人,其实也是说:你我虽天各一方,但心心相印,彼此思念之情是一样的。最后一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更是表达了这种真挚的感情。这里,诗人设想两人重逢之后,一起剪断蜡烛,一边谈心中所想,一边叙旧情。他们可以畅谈通宵达旦,直到夜雨潇潇。然而这只能是美好的幻想,所以结语又归到现实上:“巴山夜雨涨秋池”,只能空怀梦想而已。
全诗感情真挚,缠绵悱恻。前四句写景,渲染氛围,烘托心境,为后面抒情蓄势;后四句直抒胸臆,倾吐情怀。诗的意境高远,语言清丽,韵调和谐,风格清新隽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