鶗鴂吟

朝阳有鸣凤,不闻千万祀。
鶗鴂摧众芳,晨间先入耳。
秋风白露晞,从是尔啼时。
如何上春日,唧唧满庭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鶗鴂吟》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被选入《全唐诗》的第354卷第20首。这首诗作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深沉的内涵,展现了唐代文人对自然景象的细腻观察和深邃情感。

诗的原文如下:
朝阳有鸣凤,不闻千万祀。
鶗鴂催众芳,晨间先入耳。
秋风白露晞,从是尔啼时。
如何上春日,唧唧满庭飞。

诗中,“朝阳有鸣凤,不闻千万祀”开篇便描绘了朝阳之下,凤凰鸣叫的景象,然而这声音在漫长的岁月里已经难以听闻。紧接着,“鶗鴂催众芳,晨间先入耳”转入新的季节,鶗鴂鸟的鸣叫声预示着百花凋零的开始。而“秋风白露晞,从是尔啼时”则进一步渲染了秋风和白露共同带来的凄凉之感,使得鶗鴂的鸣叫更加突出。最后,“如何上春日,唧唧满庭飞”表达了作者对春天到来却伴随着鶗鴂鸟鸣声的无奈之情,以及这种声音在庭院中回荡的情景。

《鶗鴂吟》不仅仅是一首表达季节变迁和自然现象的诗作,更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刘禹锡借鶗鴂之鸣,隐喻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他通过描写一个看似平常却又充满深意的场景,让读者思考生命的意义、时光的无情以及自然界的规律。同时,诗中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百态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慨,体现了唐代文人的文化自信和人文关怀。

《鶗鴂吟》作为刘禹锡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因其精湛的艺术技巧而受到赞誉,更因其深邃的思想内涵而被后人传颂。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唐代文化背景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