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仙掌

万古亭亭倚碧霄,不成擎亦不成招。
何如掬取天池水,洒向人间救旱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咏仙掌》是唐代诗人刘象的作品,通过描绘仙掌的壮丽景象,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以下是对该诗作的详细介绍:

  1. 创作背景
  • 历史时期:刘象生活在唐代,这是一个诗歌繁荣的时代,许多诗人都在这一时期留下了传世之作。
  • 创作缘由:刘象在这首诗中可能受到了自然界的某些现象或景观的启发,用诗词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慨和赞美之情。
  1. 原文内容
  • 首句:“万古亭亭倚碧霄,不成擎亦不成招。”这句话描述了仙掌的高耸入云,无法擎起也无人招揽的孤独与高洁。
  • 次句:“何如掬取天池水,洒向人间救旱苗。”这里,刘象提出了一个设想,即如果能从天池中舀取水来,那将是拯救干旱之地的最佳方式。
  1. 艺术手法
  • 比喻修辞:诗人用“大如掌根长万亩,高如鳞甲千峰起”来形容仙掌,这不仅增强了诗句的形象性,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细致观察与深刻理解。
  • 象征寓意:整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还蕴含着更深的象征意义。通过对仙掌的赞美,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界的敬仰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1. 文化价值
  • 文学地位:作为唐代的诗歌作品,《咏仙掌》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是研究唐代诗歌风格和审美趣味的重要文献。
  • 教育意义:这首诗不仅能够启迪人们对于自然之美的认识,还能激发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

《咏仙掌》作为唐代诗人刘象的代表作,不仅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自然美的独特理解和追求。它不仅是一首美丽的诗篇,更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后人细细品读和传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