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使鄂渚至乌江道中作

沧洲不复恋鱼竿,白发那堪戴铁冠。
客路向南何处是,芦花千里雪漫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奉使鄂渚至乌江道中作’是唐代诗人刘长卿所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刘长卿:字文房,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高适并称“李杜高刘”。他的作品以五言古诗见长,尤善五言绝句。其诗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意味,被后世誉为“五言长城”。
  1. 诗歌原文
    沧洲不复恋鱼竿,白发那堪戴铁冠。客路向南何处是,芦花千里雪漫漫。

  2. 诗歌鉴赏

  • 意境深远:此诗描绘了一位老翁在旅途中的感慨。从“沧洲不复恋鱼竿”到“白发那堪戴铁冠”,表达了对故乡和往昔岁月的深深留恋与无奈。
  • 意象丰富:“客路向南何处是,芦花千里雪漫漫”两句,通过“客路”和“芦花”这两组意象,生动地展现了旅途的艰辛与自然的壮美。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让人对诗人的情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 情感真挚:整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直达人心。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景物之中,使得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诗中所蕴含的深厚情感。
  1. 创作背景
  • 刘长卿奉唐玄宗之命出使鄂渚(今湖北省武昌),途中经过乌江。他在船上看到沿途的美景,写下了这首《奉使鄂渚至乌江道中作》。这首诗不仅是刘长卿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唐代文化的一个缩影。
  1. 文化意义
  • 此诗作为刘长卿的代表作品之一,不仅展示了他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也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文学素材。

《奉使鄂渚至乌江道中作》不仅是刘长卿文学成就的体现,也是唐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不仅能提升个人的文化修养,也能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