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贬南巴至鄱阳题李嘉祐江亭

巴峤南行远,长江万里随。
不才甘谪去,流水亦何之。
地远明君弃,天高酷吏欺。
清山独往路,芳草未归时。
流落还相见,悲欢话所思。
猜嫌伤薏苡,愁暮向江篱。
柳色迎高坞,荷衣照下帷。
水云初起重,暮鸟远来迟。
白首看长剑,沧洲寄钓丝。
沙鸥惊小吏,湖月上高枝。
稚子能吴语,新文怨楚辞。
怜君不得意,川谷自逶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初贬南巴至鄱阳题李嘉祐江亭》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作品

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至德年间,刘长卿因事下狱而被贬为南巴尉。后来,代宗大历中,他官至随州刺史。此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坎坷经历和不屈精神,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背景和社会环境。

从文学角度来看,《初贬南巴至鄱阳题李嘉祐江亭》是一首典型的五言排律体诗歌。在结构上,它遵循了传统的五言古诗规则,具有明显的对称性和节奏感。例如,诗中的“巴峤南行远”与“长江万里随”相对应,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宏观观察和感受;“不才甘谪去”与“流水亦何之”则表达了诗人面对命运的无奈与抗争。

这首诗的语言精炼而富有画面感。如“地远明君弃,天高酷吏欺”描绘了诗人远离朝廷、受到排挤的凄凉景象。同时,“柳色迎高坞,荷衣照下帷”等句子,用细腻的意象勾勒出一幅江边景色,既具美感又富含深意,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悲欢离合。

这首诗不仅是诗人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深刻地揭示了唐代特定社会背景下文人的命运与挣扎。诗中所体现的不屈精神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至今仍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共鸣。

《初贬南巴至鄱阳题李嘉祐江亭》是唐代诗人刘长卿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情感内涵创作的一首诗。它不仅展现了诗人的个人遭遇和内心世界,还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背景。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鉴赏,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诗歌的魅力以及诗人的精神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