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扬州栖灵

北塔凌空虚,雄观压川泽。
亭亭楚云外,千里看不隔。
遥对黄金台,浮辉乱相射。
盘梯接元气,半壁栖夜魄。
稍登诸劫尽,若骋排霄翮。
向是沧洲人,已为青云客。
雨飞千栱霁,日在万家夕。
鸟处高却低,天涯远如迫。
江流入空翠,海峤现微碧。
向暮期下来,谁堪复行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您提到的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登扬州栖灵寺塔》。下面将简要介绍这首诗的文学价值和背景:

  • 创作背景:《登扬州栖灵寺塔》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的政治氛围密切相关。在武宗下令废佛的前一年,即公元840年左右,一位淮南文人刘隐曾游历明州(今浙江宁波),并在梦中见到自己泛海看见栖灵寺塔在海中向东而去。这种梦境可能反映了作者对佛教信仰的虔诚以及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 文学手法:刘长卿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来表达其情感。诗中的“北塔凌空虚,雄观压川泽”描绘了栖灵寺塔的雄伟壮观,而“亭亭楚云外,千里看不隔”则通过楚云的比喻展现了塔的高耸入云和视野的辽阔。此外,诗中的“浮辉乱相射”、“盘梯接元气”等描述,也体现了诗人对建筑结构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

《登扬州栖灵寺塔》不仅展示了唐代诗歌的独特韵味,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是对人生态度的一种反思,表达了诗人对于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