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月寄雍陶

圆明寒魄上,天地一光中。
临水通宵坐,知君此兴同。
华凝衣有露,静极树无风。
若向湘江见,湘江彻底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对月寄雍陶》是唐代诗人刘得仁的作品。这是一首抒发离愁别绪、展现诗人孤独心境的抒情诗。下面是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刘得仁,唐朝诗人,字升之,号幽谷子,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他的诗歌以写景咏怀见长,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深沉。在唐代众多诗人中,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情感表达而受到后人的高度评价和研究。他的作品不仅体现了个人的艺术追求,也反映了唐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社会现实。
  2. 创作背景:关于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及背景,史料记载不详。《对月寄雍陶》可能是在特定的时刻所作,如夜晚的月光下,诗人独自坐在水边,思绪万千。这种环境常常能够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促使其将内心的感受转化为文字,表达出来。因此,这首诗很可能是在作者遭遇某种挫折或失意时所作,通过月亮这一象征性元素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愿望。
  3. 诗歌原文:圆明寒魄上,天地一光中。临水通宵坐,知君此兴同。华凝衣有露,静极树无风。若向湘江见,湘江彻底空。
  4. 诗歌鉴赏:《对月寄雍陶》以其简练的语言、深刻的意境和独特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与不舍。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明亮的圆月与寂静的夜空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同时,诗人通过对“衣露”、“树风”等自然景象的刻画,进一步衬托出自己的孤独与清冷。最后,诗人通过设想如果与友人相见,却只能见到空荡荡的湘江,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相聚时光的渴望。
  5. 文学影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这首诗虽然篇幅短小,但却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它不仅是刘得仁个人艺术成就的体现,也是唐代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范例。它展示了唐代文人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感悟来表达复杂的情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对月寄雍陶》不仅是刘得仁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唐代文化和诗歌艺术的结晶。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