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剑送别刘右史

金碧禺山远,关梁蜀道难。
相逢属晚岁,相送动征鞍。
地咽绵川冷,云凝剑阁寒。
倘遇忠孝所,为道忆长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大剑送别刘右史》是唐代诗人卢照邻所作的一首诗,表达了对朋友离别时的深情厚谊和对友情、忠诚的颂扬。下面将介绍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内容及艺术特色: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卢照邻生活在初唐时期,这是一个文化繁荣、文学兴盛的时代。《大剑送别刘右史》作为其代表作之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人的思想情感。在这个时代,诗歌不仅是抒情的工具,还是表达政治理想和批判现实的载体。因此,《大剑送别刘右史》不仅承载了个人情感,也寄托了作者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与思考。
  • 个人经历:卢照邻出身于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家庭,他的家族成员包括王勃、杨炯、骆宾王等“四杰”,这为卢照邻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土壤。同时,卢照邻本人的文学才华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他擅长七言歌行,尤其以七古见长,对推动七古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 内容解析
  • 诗意概括:《大剑送别刘右史》通过简洁而充满力量的语言表达了对朋友离别时的感慨和不舍。诗中通过对金碧禺山远和关梁蜀道难的描绘,展现了旅途的艰辛和别离的凄凉。相逢属晚岁,相送动征鞍,这些词句传达了诗人对朋友未来路途的关切与祝福。
  • 意象分析:诗中的“地咽绵川冷”和“云凝剑阁寒”运用了典型的自然景象来象征人物的心情,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寒冷。同时,“倘遇忠孝所,为道忆长安”一句更是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未来道路的祝愿和对其道德情操的期望。
  1.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大剑送别刘右史》语言简洁明快,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深深的挚情与不舍。这种直白而又含蓄的表达方式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 意象运用:诗人善于利用自然意象来表达复杂的情感,例如金碧禺山远和关梁蜀道难,通过这样的意象营造出一种苍凉而又悲壮的意境,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中所要传递的情感。
  • 结构布局:整首诗的结构紧凑,情感层层递进,由离别的场景到对未来的祝愿,层次分明,情感丰富。这种结构布局使得诗歌既有深度又不失美感。

《大剑送别刘右史》不仅是卢照邻诗歌创作中的佳作,也是唐代诗歌的一个重要代表。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影响了后世无数诗人,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