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州寓怀

人多知遇独难求,人负知音独爱酬。
常恐此心无乐处,枉称年少在并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并州寓怀》是唐代诗人薛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薛能(约公元825年—约公元880年),字伯高,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大臣、诗人。曾任殿中侍御史、刑部侍郎,后迁至华州刺史。他因直言进谏,被贬为岳州刺史。在唐宪宗朝,历任侍御史、吏部郎中、京兆尹等职,封河东郡公。
  • 此诗作于唐文宗太和年间(公元827年前后),当时薛能已经辞官在家,他在并州任职期间曾受到皇帝的赏识与重用,但同时也感受到知音难求的无奈和辛酸。此诗正是他这种复杂情感的真实写照。
  1. 诗词原文
  • 人多知遇独难求,人负知音独爱酬。
  • 常恐此心无乐处,枉称年少在并州。
  1. 诗意解析
  • 人多知遇独难求:这句话反映了薛能对于知遇之恩的感慨。在那个时代,能够获得皇帝的赏识和重用是非常罕见的,因此“知遇”往往意味着莫大的机遇与责任。而薛能个人则感受到了这种难得的机遇之难得,即“知遇”之不易。
  • 人负知音独爱酬:这里的“人负”表达了一种无奈,即有时候即使付出了努力也可能得不到相应的回报。而“知音”则指那些真正能理解和珍惜自己的人,这里指的是知遇之恩。薛能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于知音难寻的感受。
  • 常恐此心无乐处:这句表达了薛能内心的忧虑和不安,他担心自己无法找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这种忧虑可能源于他对于知音之难求的深刻理解,也可能是对于自身处境的反思。
  • 枉称年少在并州:最后一句则是对过去的一种回顾和总结。薛能在这里用“年少”一词来表达自己年轻时曾在并州担任官职,那时充满了希望和梦想。然而,他也意识到这种短暂的荣耀并不能带来长久的快乐,反而是一种徒劳。
  1. 艺术手法分析
  • 对比手法:诗中的对比手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人多知遇”与“人负知音”之间的对比,前者展示了知遇之恩的珍贵与难得,后者则揭示了知音难寻的现实。其次,“常恐此心无乐处”与“枉称年少在并州”之间的对比,前者表达了内心忧愁与不满,后者则回顾了过去的辉煌时光。
  • 象征手法:诗中的“并州”不仅是一个地理名称,更是一个象征,代表着薛能的过往经历和心境。并州在历史上曾是政治中心,也是文人墨客聚集的地方,因此象征着薛能曾经的理想抱负和雄心壮志。
  • 抒情手法:全诗采用了抒情的方式,通过对“知遇”和“知音”的描写,表达了薛能对于人生际遇的感慨和思考。这种抒情手法使得诗歌具有了深刻的情感内涵和哲理意味。
  1. 文化背景
  • 唐代文化背景: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充满竞争和机遇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文人墨客常常面临着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他们的作品也因此充满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文关怀。
  • 并州历史地位:并州在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同时也是许多文人墨客云集之地。薛能作为其中的一员,他的诗歌创作自然受到了这一文化氛围的影响,体现了唐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精神追求。
  1. 文学价值
  • 主题思想:本诗的主题思想在于探讨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中保持自我。它通过对知遇与知音的描写,揭示了人们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和挫折。
  • 语言风格:薛能的诗歌以简练明快的语言著称,这首诗也不例外。整首诗简洁而富有韵味,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 艺术成就:从艺术角度来看,这首诗在结构、韵律和意境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它不仅展现了薛能深厚的文学功底,也体现了唐代诗歌的艺术特点。同时,这首诗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唐代文人生活和心态的重要窗口,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并州寓怀》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五言古诗,更是一部反映唐代社会风貌和文人心态的历史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价值观,同时也能感受到古代文人对于人生、理想和现实的深刻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