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陵口观海

长江漫汤汤,近海势弥广。
在昔胚浑凝,融为百川泱。
地形失端倪,天色灒滉漾。
东南际万里,极目远无象。
山影乍浮沉,潮波忽来往。
孤帆或不见,棹歌犹想像。
日暮长风起,客心空振荡。
浦口霞未收,潭心月初上。
林屿几邅回,亭皋时偃仰。
岁晏访蓬瀛,真游非外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西陵口观海》是唐代诗人薛据的作品。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长江口的壮观景色和作者内心的感受。下面将从原文赏析、写作背景、历史影响以及现代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

  1. 原文赏析
  • 自然风光描述:诗中通过对长江的描写,展示了长江浩渺的气势,“长江漫汤汤,近海势弥广”,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
  • 历史沧桑感:通过“在昔胚浑凝,融为百川泱”等句子,反映了古代地理变迁的历史沧桑感。
  • 人文情感表达:诗中的“孤帆或不见,棹歌犹想像”,表现了作者对远方船只和渔歌的遐想,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1. 写作背景
  • 创作时期:《西陵口观海》属于唐代诗歌,体现了当时文人对自然景观的审美追求和情感表达。
  • 地理位置:诗中提到的“西陵口”,位于今天的长江口附近,这一地理位置为作品提供了独特的视觉和文化背景。
  1. 历史影响
  • 文学价值:此诗作为唐代诗歌的一部分,对后世文学创作有着积极的影响,特别是在描写自然风景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 文化传承:通过对长江口景观的描述,不仅弘扬了国学文化,也传递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尊重。
  1. 现代应用
  • 旅游开发:诗中的自然景观可以成为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对象,吸引游客前来体验长江口的自然美。
  • 文化交流:可以将此诗与相关历史事件或文化背景相结合,用于教育和文化推广活动,提升公众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西陵口观海》不仅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古典诗歌,也是了解唐代及长江口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献。通过对其深入的研究和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生活环境及其文学创作背景,同时也为现代人提供了一个欣赏和学习古代文学的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