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汝西村之草堂,嚣尘不到堂中央。
夕阳欲下山更好,大火未流夜已凉。
二履也能来户外,小舟即遣系篱傍。
岂无百榼扬州酒,与子同吃歌《沧浪》。
【解析】
题朱伯礼西村草堂,这首诗写爱屋及乌之情。诗人对西村朱氏的草堂有浓厚的兴趣,因爱其地而爱其人,因爱其人而爱其草庐,故诗题中便称之“草堂”。
爱汝西村之草堂,嚣尘不到堂中央。“嚣尘”,喧嚣尘世之意。诗人对西村草堂的喜爱,是因为他喜爱那里清幽的环境,喜欢那里宁静的气氛,喜欢那里的自然风光,所以“嚣尘”二字,便成为诗人所厌恶之物,从而突出了诗人对于西村草堂的喜爱之情。“夕阳欲下山更好,大火未流夜已凉。”这是全诗的颈联和尾联。诗人在此处描绘出一幅晚霞满天、夜色清凉的画面:夕阳西下,余晖映照,山影绰绰,一片苍茫;大火烧起时,火光冲天,照亮了黑夜,给黑夜带来了光明。两句一写景、一抒情,情景交融、相得益彰。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句,也可以说是点睛之笔,它使读者看到了诗人对西村草堂的喜爱之情。
二履也能来户外,小舟即遣系篱傍。“二履”指两个人,即诗人自己和他的朋友。“小舟”指小船。诗人说他们能走出户外,说明草堂环境优美;他们把小船系在大门外旁,说明草堂主人好客,与民同乐。这两句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对西村草堂的喜爱之情。
岂无百榼扬州酒,与子同吃歌《沧浪》。此联是全诗的尾联。诗人以“岂无”两字设问开篇,既表现了诗人的自豪,也表明他与朋友之间的情谊深厚。扬州在今江苏扬州市,这里用“扬州酒”比喻西村的酒,既显示了诗人对西村酒的喜爱,也表现了他与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尾联两句写两人同饮美酒,共唱《沧浪歌》,以此表现诗人对西村的喜爱之情,同时也表现出他对友情的珍视。
赏析:
本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五年(810)秋。作者朱伯礼,字叔明,浙江会稽(今绍兴)人,官至太子中舍。这首诗是他为好友朱伯礼的西村草堂而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首联先写诗人对于西村草堂的爱。“嚣尘不到堂中央”,是说他爱的是草堂四周那种清新脱俗、远离尘嚣的环境,而不是那四面环水的草堂本身。“夕阳欲下山更好”一句,是说夕阳西下的景象更加迷人;“大火未流夜已凉”一句,是说大火熊熊燃烧着,但夜幕降临后却感到格外凉爽,这又是诗人对于西村草堂的独特感受。这两联都是写环境,但是都突出一个“好”字。这个“好”字,既写出了诗人对西村草堂周围环境的热爱,也写出了诗人对西村草堂本身的向往。
颔联由写景转入抒情。前一句写诗人和友人来到西村草堂,看到西村草堂四周被青山绿水环抱,十分美丽,于是情不自禁地说:“夕阳欲下山更好!”后一句写西村草堂主人热情好客,招待客人到大门外的小船上饮酒赏月,直到深夜才依依不舍地告别。这一联通过诗人和朋友两个人物的行动来表现西村草堂的美丽和主人的热情好客。
颈联是全诗的关键句。诗人说:“二履也能来户外,小舟即遣系篱傍。”意思是说,你们两位朋友也可以随便出入户外,我把小舟系在大门外旁就可以了。这里的“也”字,表明了诗人对草堂的喜爱;这里的“系篱傍”,表明了主人对朋友的欢迎。这两句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对西村草堂的喜爱之情。
尾联两句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对西村草堂的喜爱之情。他说:“岂无百榼扬州酒,与子同吃歌《沧浪》。”意思是说:难道没有扬州的美酒吗?我们不妨一同畅饮吧!“与子同吃”“同吃”两个字,既写出了诗人和友人共同喝酒的情景,也表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歌《沧浪》”四字中的“沧浪”是指《沧浪歌》,它是《楚辞·渔父》中的一篇名歌。《沧浪歌》的内容是说:屈原沉江后,渔父唱这首歌来表达自己对屈原的崇敬之情。诗人借用这句歌词,一方面赞美西村草堂的主人好客,另一方面也是说自己和朋友愿意在这里尽情地饮酒唱歌,以抒发自己的情怀。
这首诗是一首七绝,每句七个字,共有五十六个字。从内容上看,这首诗主要写诗人对西村草堂的喜爱之情。这种情感是通过写景和抒情表现出来的。前四句是写景,后四句是抒情。在写景中又分两层意思。第一层写环境优美,第二层写主人热情好客。这种写法既符合律诗的规则,又能使感情表达得更为充分。
这首诗写得很有情致。全诗虽然只有五十六个字,但却写得层次井然、曲折有致。开头两联写环境,中间两联写抒情,最后两联写送别。中间两联既是写景又是抒情,而且景物描写得很有特点。特别是颈联和尾联,写得尤为传神。颈联写诗人和友人来到西村草堂,看到西村草堂四周被青山绿水环抱,十分美丽,于是禁不住赞叹道:“夕阳欲下山更好!”这一句不仅写了夕阳西下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一种留恋不舍的情绪。尾联则进一步表现了这种情绪:既然夕阳落山了,那么大家不妨在这里饮酒唱歌吧!这两句写得很含蓄,但又很委婉、很风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