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枢动不朽,源水流不浊。
修身保天和,味道得真乐。
【注释】
杂咏:即七言律诗,是汉乐府民歌的一种体裁。此诗为五言八句诗。
户枢动不朽:出自《庄子·天运》的一则故事。鲁国有一户人家,门口有个大铁锤,经常生锈。一天,邻居家的一个小孩在门前玩,把大门上的两个铁环取下来当马骑。铁环被磨得光闪闪的,主人看见了,很高兴。于是,他就把那个小孩请到家里来吃饭。这个小孩子告诉他说:“我并不是故意要磨它,而是想用它来保护大门。大门虽然经常被锈蚀,但它始终没有坏掉,这是由于经常转动的缘故。所以,只要经常保养,就永远不会损坏。”后来,人们就用“户枢不朽”来比喻经常运动的东西不容易朽坏。
源水不浊:出自《庄子·大宗师》。原文是:“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意思是: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是因为它善于谦下,因而能够成为百川之王。天下最柔软的东西可以驱赶天下最坚固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进入它的缝隙,这就是我了解无为的好处的原因。
修身保天和:出自《老子》的一则故事。原文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句话的意思是:最高的品德好像水的品性一样,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甘居于众人都不愿意居处的地方,所以几乎接近于“道”。这里的“道”,指道家所倡导的宇宙自然法则。老子认为,水具有柔弱、谦下的品质;水能够滋润万物而不与人争夺利益,这种品质与“道”相近。因此,老子主张人们应效法水的美德,做到“上善若水”,即最高境界的道德像水那样,以柔克刚,包容万物而又不与它们相争。
味道得真乐:出自《孟子》中的一段对话。原文是“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意思是:齐宣王问:“商汤放逐夏桀,武王讨伐殷纣,有这回事吗?”孟子回答说:“书上有记载。但大王您又问:‘大臣杀了他的君王,可以吗?’孟子回答说:‘残暴仁义的人叫做贼子,残害道义的人叫做残贼,残害道义的人叫做‘一夫’。只听说过诛讨一个‘一夫’(指纣王),没有听说杀害国君。’”
【赏析】:这首杂咏诗以议论开篇,指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并进一步阐述了这一观点的深刻内涵。全诗共四句,前两句论述“常动则不败”,后两句论述“常修则不败”。最后两句引用《孟子》中关于“君杀臣”和“贼”的言论,进一步阐明了事物发展变化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