菰山之阳隐者宅,日午隔溪闻读书。
时有门生陈八簋,再从家仆致双鱼。
石门雨过筼筜湿,荜户秋深薜荔疏。
已约暮春携稚子,咏归沂上曳轻裾。

【注释】

菰山:地名,今属浙江诸暨。阳:南面,山的南麓。隐者宅:隐者的家。陈八簋:陈姓人家。致双鱼:送两条鲤鱼。石门:山名,在浙江省诸暨县西北。筼筜(wěn dāng):一种水边植物,茎长而直,可作筷子。薜荔:常绿灌木,叶子可做草鞋。曳轻裾:拖着裙子走路。沂上:沂水上游。稚子:幼小的儿女。

【译文】

隐居于菰山之阳的小屋里,日午时分隔着溪听见有人在读书的声音。

时常有陈家的门生送来八盘鲤鱼,又有陈家的家仆送来两条大鲤鱼。

石门经过雨水冲刷后变得湿漉漉,荜户深秋时节薜荔丛生稀疏疏。

已经约定了暮春时节带着幼小的子女一起回家乡,咏着诗儿唱着歌儿一路轻快地行走。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与友人梁孟敬在隐居处相聚,共话友情的情景。诗的前六句写隐居生活,后两句写与友人的相约。全诗以“隐”为线索,写出了隐者的生活情趣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情怀。

开头两句“菰山之阳隐者宅,日午隔溪闻读书”。菰山之阳指的是隐者住的地方,也就是作者隐居的地方。菰山即诸暨县北的一座山名,因山多出产菰而得名。“日午”是指正午,这里用来形容时间过得很慢,也暗示出了作者的心情是悠闲自得的。“隔溪”指山涧溪流,溪声潺潺,传来了读书的声音。这一句描绘了一幅宁静闲适的画面:隐者独居一隅,日中时隔着溪水,可以听到远处读书的声音。

第三四句“时有门生陈八簋,再从家仆致双鱼”。陈八簋是陈姓人家的门生,也就是陈家的弟子。“致双鱼”指送两尾大鲤鱼给主人,这两句描述了陈八簋来隐者家里拜访的情形。这两句既表现了隐者的高逸和清雅,又表现了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后四句“石门雨过筼筜湿,荜户秋深薜荔疏”,描写了石门经过雨淋后变得更加潮湿,荜户在秋天的时候因为薜荔的繁茂而显得更加幽深。这里的“石门”和“荜户”都是隐者的住所。“雨过”、“秋深”都描绘出了季节变化的特点。

最后两句“已约暮春携稚子,咏归沂上曳轻裾”。这是说和朋友约定了在春天的暮色里带着孩子们一起回到故乡,一边走一边吟诵诗篇,轻盈的衣裙随风飘扬。这两句描绘了与友人共同度过一个轻松愉快的傍晚,充满了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隐者与朋友相聚的场景,通过描述隐者生活的环境和细节,展现了他淡泊的心态和高尚的情操。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对生活的热情,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