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节亲持出尚方,东平千载复贤王。
黄河奕叶盟知带,飞盖追随夜未央。
敢拟分桐劳太史,还从受简见邹阳。
皇华未是淹留地,招隐何当桂树旁。
这首诗是赠给稷山县王贞恒的,诗中描绘了王贞恒的德政和才能,以及他在稷山的生活。
第一句“玉节亲持出尚方”,意思是王贞恒手持玉制节杖,从朝廷来到稷山。这里的“玉节”是指朝廷赋予官员的节杖,象征着王贞恒的高官地位。而“出尚方”则表示他离开京城,前往稷山。
第二句“东平千载复贤王”,意味着在东平这个地方,已经有一千年的历史,而王贞恒又是贤明之辈。这句表达了对王贞恒的敬仰之情,认为他在东平的地位是无可争议的。
第三句“黄河奕叶盟知带”,指的是王贞恒治理黄河的故事。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治理黄河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然而,王贞恒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治理了黄河,使得黄河不再泛滥成灾。这里的“奕叶”是形容黄河的水流浩大,而“盟知带”则是指王贞恒在治理黄河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第四句“飞盖追随夜未央”,描绘了王贞恒夜晚仍在路上的场景。这句表达了他对王贞恒的尊敬和敬佩,认为他的政绩令人钦佩,值得人们追随。这里的“飞盖”是指王贞恒的车驾,而“未央”则是指夜深人静的时刻。
第五句“敢拟分桐劳太史”,意思是王贞恒敢于挑战分庭抗礼,就像古代的太史令一样。这里的“分桐”是指分庭抗礼,即在朝堂上与同僚平等对话。而“太史令”则是指古代负责记录历史的官员,这里用来形容王贞恒的才干和魄力。
第六句“还从受简见邹阳”,指的是王贞恒回到家乡时受到乡亲们的接待。这句话表达了对王贞恒的感激之情,因为他为家乡带来了荣誉和尊重。这里的“邹阳”是指战国时期楚国的文学家邹阳,这里用来形容王贞恒的才华横溢,备受赞誉。
最后一句“皇华未是淹留地,招隐何当桂树旁”,意思是说王贞恒并不是因为贪图安逸才留在稷山,而是有更高的追求。他认为王贞恒应该去更远的地方寻找机会,而不是在这里停留太久。这里的“皇华”是指古代的一种官职,而“招隐”则是指隐居山林的意思。整句话表达了对王贞恒的期许,希望他能不断进取,取得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