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二来自扬,焦山之麓访焦光。
京口归途趍谷口,丹阳取道到华阳。
【注释】
扬:扬州。焦山:即东晋谢安的别墅,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郊。句曲:指安徽省天柱山附近的一个道教胜地,有句曲山、洞天观等名胜,传说中为黄帝的老师广成子炼丹之所。华阳:即句曲山,又名赤城山,在安徽天柱山西侧,因山上有华阳洞而得名。
【赏析】
公元1203年(开禧三年),陆游45岁,由镇江赴京口途中经过句曲华阳洞,写下了这首诗。诗中的“趍谷口”是陆游的自注,意思是说,从镇江出发,向西北行,经句曲山附近,到京口(江苏镇江)去。
此诗是陆游在公元1203年的秋天所写。这一年,陆游已经四十五岁,他正以布衣之身,怀着报国无门的愤慨,踏上了万里西行的征途。《入蜀记》载:“初秋,登金山寺,作绝句十首。”可见陆游此次西行,正是在秋天。诗中“九月十二日”就是这年秋天的一天。诗人在九月十二日这天从镇江出发,先到扬子江边的焦山(或称焦光山)游览,然后沿江而下,经句曲山(即赤城山)往三茅观(在句曲东南)访句曲华阳洞。这是诗人第一次来句曲华阳洞的旅行。
此诗前两句写景叙事。第一句点明时间、地点和行程;第二句点出此行的目的。第三两句则交代此行的路线和途径。
第三、四句是全诗的重点。这里用倒装手法写景抒情。“趍”通“趣”,意为“前往”。第四句是倒装,“取道”二字放在前面,表明作者这次出行的目的和动机。“丹阳取道”是陆游的自注,意思是说陆游这次西行的目的地是京城(今河南开封)。“到华阳”也是陆游的自注,意思是说,从丹阳到句曲再往西行,就到了华阳洞。
此诗最后两句是诗人对旅途的总结和感慨。“绝句”是五言绝句,共八句,共四十字。全诗写景叙事抒情,结构紧密完整。
此诗语言明白如话,风格朴实自然。诗中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如“九秋风露越窑开”(见《过零丁洋》)和“落木千山天远大”(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诗句,都是通过夸张来表达某种强烈感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