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堂一悟天开,上起亭云高台。
台下三千弟子,梦想觉山归来。
【注解】
精舍:佛家语,指僧房。觉山:即慧山,为唐代诗人常建的道号。
甫(fǔ)成:刚建成。寄怀:寄托情怀。侍御:侍奉皇帝的臣子。悟天开:觉悟了天地之道理。上起亭云高台:台上建了亭,像云雾在天上升起。台下三千弟子:三千弟子,即三千僧人或学生。觉山:指慧山。梦觉:梦见回到慧山。
【赏析】
此诗作于诗人刚建成精舍时。诗人在精舍建成之际,特写此诗以示庆贺。
首句“讲堂一悟天开”,是说经过一段时间的修炼,终于悟得了天地之理,于是天门洞开,与佛同在。“悟”字用得极妙,既表现了诗人修道的成果,也表明了其志向和抱负。
第二句“上起亭云高台”,则是说悟到的道理,如亭上的云雾般飘忽不定,变幻万千。“亭”字点出精舍的所在,也暗示了作者对佛理的领悟。“高台”则表明了其志向之高远,与天地并齐。
第三句“台下三千弟子”,是说在精舍下有三千名僧侣或学者,他们日夜苦修,企求达到与佛合而为一的境界。“三千弟子”既是实写,也是虚写,意在强调其志向之高远。
尾联“梦想觉山归来”,是说这些弟子们虽然暂时未能达到与佛合一的境界,但他们仍然心怀佛性,期待着将来有一天能够回到慧山与佛相会。这里的“归”字既表达了弟子们的心愿,也暗示了他们内心的向往与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精舍建成的描绘,以及对弟子们修行过程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佛理的领悟、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同时,诗人还通过对比手法,将自己与佛相齐的志向与现实中的弟子们相比,进一步突出了其志向之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