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赵惇。
孝宗第三子。
孝宗时,封恭王。
乾道七年立为皇太子。
淳熙十六年即位,次年改元绍熙。
独任留正为相,与金通好,武备渐弛。
皇后李氏请立嘉王赵扩为太子,孝宗不许。
惑于李氏言,疑孝宗有废主之意,由是不朝孝宗。
五年,孝宗死,称疾不出执丧。
太皇太后吴氏用赵汝愚之请,奉嘉王扩即位,尊其为太上皇。
在位六年。
生卒年:1147-1200
即赵惇。
孝宗第三子。
孝宗时,封恭王。
乾道七年立为皇太子。
淳熙十六年即位,次年改元绍熙。
独任留正为相,与金通好,武备渐弛。
皇后李氏请立嘉王赵扩为太子,孝宗不许。
惑于李氏言,疑孝宗有废主之意,由是不朝孝宗。
五年,孝宗死,称疾不出执丧。
太皇太后吴氏用赵汝愚之请,奉嘉王扩即位,尊其为太上皇。
在位六年。
生卒年:1147-1200
【注释】 叠:堆积。绡:丝绸,指纱或绸缎之类。色倍浓:颜色更加浓重。晚霞犹在绿阴中:夕阳的余辉还在树荫之中。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一幅美丽的秋日风景画。首句写轻绡的色泽更显得浓烈,次句写夕阳的余辉仍在树影婆娑的树荫中,两句诗通过色彩和光影的对比,生动地描绘了秋天景色的绚丽多彩。 诗人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从色彩、光感的角度来刻画景物,使画面色彩艳丽,充满生机
宋代诗人刘儗,字声伯,号蒙川,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 刘儗的诗歌创作主要集中在他的《蒙川集》中,共收录了10卷。这部作品不仅展示了他对宋代诗歌传统的继承,还体现了他个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情感。在《蒙川集》中,刘儗的作品涵盖了各种题材,从描写自然景观到表达人生感悟,无不体现出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艺术感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