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忠贞为国酬,何曾怕断头?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
业未就,身躯倦,鬓已秋。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与东流?
诗歌:
当年忠贞为国酬,何曾怕断头?
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
业未就,身躯倦,鬓已秋。
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与东流?
译文:
当年忠诚为国效力,从未畏惧牺牲头颅;
现在天下大红遍地,国家的未来靠谁维护?
事业尚未完成,身躯感到疲惫,白发已至双眉;
我们这些平凡的人,是否忍心把曾经的梦想,交给这滚滚的江水?
注释:
- “当年”: 指的是过去,特指周恩来为国效力的时期。
- “为国酬”: 酬是指报答、回报,这里指为了国家的需要而付出努力。
- “何曾”: 表示“怎么、从不”,用于加强语气。
- “不怕断头”: “断头”在这里比喻为国家牺牲自己的生命。
- “如今”: 指目前的情况或现状,强调时间的流逝。
- “江山靠谁守”: 这里的“江山”泛指国家或领土,“谁”提问的是未来谁来守护这片江山。
- “业未就”: 表示事业没有完全成功,有所欠缺。
- “身躯倦”: 形容身体感到疲倦,可能是长时间劳累所致。
- “鬓已秋”: 用来形容人的发白,象征年纪增长。
- “忍将夙愿,付与东流?”: 表达了一种无奈和不舍的情感,将过去的希望和梦想比作随流水而去的东西,无法再得到实现。
- “付与东流”: 意味着放弃或者让愿望随着水流而去,无法再次追求。
-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历史与现实,表达了对周恩来等人的怀念以及对他们所做贡献的肯定。诗中不仅赞扬了他们的忠诚和奉献精神,也表达了对当下国家未来的担忧和对个人抱负无法实现的哀愁。整体上,这首诗展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深情回顾以及对未来的深切忧虑,反映了一个普通人对于国家、历史和个人理想的复杂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