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常州府无锡人,字国声,号凤山。
弘治六年进士。
正德初,迁河南提学副使,改右参政。
击败刘六部赵燧。
九年,巡抚湖广,镇压桂阳瑶寨。
嘉靖初,以争“大礼”忤帝旨。
六年,自陈归。
后再起为南京兵部尚书。
卒赠少保,谥端敏。
生卒年:1467-1544
明常州府无锡人,字国声,号凤山。
弘治六年进士。
正德初,迁河南提学副使,改右参政。
击败刘六部赵燧。
九年,巡抚湖广,镇压桂阳瑶寨。
嘉靖初,以争“大礼”忤帝旨。
六年,自陈归。
后再起为南京兵部尚书。
卒赠少保,谥端敏。
生卒年:1467-1544
【译文】 春官昔日曾推毂,万里青霄同奋足。 阅人浑是沙拣金,顾我真惭葭倚玉。 醉向东风促马蹄,宴罢归来曲江曲。 花枝乌帽笑欹红,柳带宫袍惊染绿。 小臣何幸感遭逢,圣主无劳资梦卜。 卓哉忠孝是良图,漫尔荣华匪私祝。 唯君好事尤好文,长夏开筵思秉烛。 情深樽俎笑谈间,片纸微词并收录。 献酬终日已百拜,出门送客犹三肃。 卉木庭除倍有辉,饭刍仆马皆蒙福。 高秋风月正撩人,我亦试将嘉会续。 注释:①次韵
让我们逐句解读这首《南征凯旋次楚王韵》的诗句: 1. 勋名何敢望旃常 - "勋名":指功绩与名声。 - "何敢望旃常":不敢期望自己的功勋和名声能像常青藤那样长盛不衰。 - 注释:这里表达的是诗人对自己功绩的谦逊自评,不愿自满,希望永远保持这种高尚的德行。 2. 忧国心劳鬓欲苍 - "忧国":为国家担忧忧虑。 - "心劳":内心忧愁。 - "鬓欲苍":形容因忧愁而发白。 - 注释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乾坤何处寄真游,晴日平湖万顷秋。 - 关键词解释: - 乾坤: 宇宙或世界。 - 何处寄真游: 在何处寄托真正的旅行。 - 晴日平湖: 晴朗的日子,平静的湖泊。 - 万顷秋: 广阔无边,如同秋天的景色。 - 译文: 在何处寄托真正的旅行,晴朗的日子里,平湖如画,无边无际的秋天景象。 - 赏析: 诗人通过“晴日平湖”描绘出一幅宁静而美丽的自然景观
注释: 1. 筑凤谷行窝成 名山投老住,卜筑有行窝。 在名山中寻找一个安老的地方,选择了一个可以建屋的地方。 2. 曲涧盘幽石,长松窅碧萝。 峰高看鸟度,径僻少人过。 曲折的小溪绕过幽深的石头,高大的山峰上飞鸟经过;小路狭窄很少看到行人经过。 3. 清梦泉声里,何缘听玉珂。 译文: 筑造凤凰山的巢穴,居住在这里已经很长时间了,选择这个地方来建造房屋是因为这里有可以栖息的住所。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分析概括即可。“使舟摇曳汉江浔”“沙市淡烟笼树远”描绘了一幅宁静的江边月夜图景;“柁楼明月射波深”描绘的是船舱外江面的景象;“流亡满地惭荒政,风景撩人惜浪吟”描写了诗人因战乱导致国破家亡,流离失所,面对这美景却无法欣赏,只能感慨伤怀;“欹枕中宵清不寐,漫惊时序百年心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宓的《安乐窝》。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和赏析: 一、注释 1. 安乐窝:这是一首诗的名字,表达了诗人对于隐居生活的喜爱和向往。 2. 谁筑行窝古涧滨:描述了一个地方,这个地方被命名为“安乐窝”,可能是因为它的自然环境或者文化氛围适合人们居住和享受生活。 3. 衣冠犹见宋遗民:这里的“衣冠”指的是古代的士人,而“宋遗民”则是指南宋时期的遗民,也就是那些在战乱中失去国家的人们
【注释】 半庭:一半的庭院。黄杂:指黄色和红色的叶子。万点飞来:落叶飘落,纷纷扬扬地飞到宫禁东边。祗(zhǐ):只。玉河:指银河。摇落:树叶飘落。西风:秋风。 【赏析】 此诗为咏物抒怀之作,写景抒情,意境高洁,情调悲凉。 开头两句:“半庭黄杂半庭红,万点飞来禁苑东。”诗人在院中看到满地落叶,有金秋的黄叶,也有深冬的枯叶;抬头望去,又有晚秋的红花,又有初冬的枯枝。这些落叶与红花,虽然颜色不同
诗句输出:白云黄鹤俱陈迹,突兀乾坤见此楼。 译文:白云和黄鹤都已经成了过去的陈迹,现在在这广阔的天地之间,我看到了这座高耸入云的黄鹤楼。 关键词注释:白云、黄鹤、陈迹、乾坤、此楼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绘黄鹤楼在白云和黄鹤成为过去后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以及对黄鹤楼这一历史建筑的深刻印象。首句通过“白云黄鹤俱陈迹”表达了历史的变迁,暗示了曾经的繁华已随白云黄鹤一同消逝
注释: 1. 杖节驱车冒险屯,中原童叟半销魂 杖节:指执节。 冒险屯:指冒死驻扎在险要的地方。 中原:指中国。 童叟:儿童和老人。 销魂:形容惊惧失措的样子。 2. 天兵忽尔雷霆下,草寇茫然狐兔奔 天兵:天上的兵马。 忽尔:突然之间。 雷霆:雷声,比喻强大的武力。 草寇:指草莽中的强盗。 茫然:迷茫无措的样子。 3. 烽火数村连白昼,剑声终夜绕重门 烽火:古代边防上用烟火报警的信号。 数村
黄鹤楼次李西涯阁老见寄韵 黄鹤枕江,长江之畔有一座楼阁,其名为黄鹤楼。 楼外,一孤鹤横空飞翔,景象十分壮观。 万里乾坤,放眼望去,一片辽阔的景象尽在眼前。 古洞㟏岈,犹如鬼斧神工般凿出,朱帘卷映,仿佛青丝络绕。 鹦鹉洲,寒月皎洁洒满台,汉阳树荫云连阁。 烟岚紫湿,芙蓉峰下,蓬莱飞堕神仙宫。 翻书无尘白日静,乘槎有路青霄通。 神游八极匪汗漫,毛骨爽飒凌天风。 潇湘逶迤悲帝子
桑怿是明代诗人,字民怿,号思玄,别号鹤溪道人,南直隶苏州府常熟(今属江苏)人。他生于1447年,卒于1513年,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学者和诗人。 桑怿在文学与法律领域都有卓越成就。他在成化元年中举人后,多次参加会试但皆因言辞不当被黜。尽管屡试不第,但他并未放弃对学问的追求。他曾担任泰和训导、柳州通判等职务,并在丁忧期间不再出仕。桑怿的生平和经历反映了明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时代背景。 在艺术风格上
明常州府无锡人,字国声,号凤山。 弘治六年进士。 正德初,迁河南提学副使,改右参政。 击败刘六部赵燧。 九年,巡抚湖广,镇压桂阳瑶寨。 嘉靖初,以争“大礼”忤帝旨。 六年,自陈归。 后再起为南京兵部尚书。 卒赠少保,谥端敏。 生卒年
秦念桥是明代的诗人。 秦念桥(生卒年不详),字延默,号汤溪,是明朝无锡人。他的诗才横溢,作品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在明代诗歌界占有一席之地。他的生平和作品不仅体现了个人的艺术追求,也反映了当时文人的思想情感和社会风貌